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周五(1日)在北京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將研究確定今年的重點工作,確立大灣區進一步建設。香港方面,有自資大專學生組織則到立法會外抗議,反對放寬大灣區招生上限。(李弘音 報道)
國務院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在北京舉行首次會議。
小組組長、主管港澳事務的副總理韓正於會上表示,中央對大灣區的重視是前所未有,大灣區九個市及兩個特區在建設大灣區上任重道遠。而會議將研究確定今年的重點工作。
韓正說:中央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心、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規劃綱要為大灣區發展描繪了美好藍圖,但這個藍圖要實現好,要達到我們這個目標,任務是相當繁重而艱巨。
而出席會議的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就指,會利用「一國兩制」優勢,與區內城市緊密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爐,研究工作的進行亦如火如荼。然而規劃綱要中鼓勵區內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香港的優質高等教育可發揮關鍵作用,引起學界部份人士擔心,當中增加自資院校內地生名額就引起討論。
有自資大專學生組織周五(1日)於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舉行前,到立法會示威區抗議,反對增加大灣區學生到香港大專院校就學的比例。香港眾志常委鄭家朗接受本台訪問時稱,教育局早在自資院校檢討諮詢尚未完成時,就已跟中國的教育部門簽署備忘錄,承諾更便利讓大灣區學生入讀自資院校。他認為現今香港的自資院校改革,也成為了大灣區「被規劃」的一部份。另外,他又指,放寬大灣區招生上限會為香港帶來人口政策及影響學生學習環境。他認為比起輸入內地人才,把空出的學位給予香港在職人士培訓更為有效。
鄭家朗說:很多現時的自資院校的資源較少,很多教授只能夠說英文及普通話,甚至在英語能力較差,所以最後便用了普通話教學,對於香港學生理解上的利益是背道而馳。甚至有老師懂得說廣東話也好,但就著有內地學生,也要重新使用普通話翻譯一次,使教學上的效率較差。
樹仁大學臨時行政小組組長賴政婷亦指出,現時自資院校收取內地生上限為10%,若再增加會影響本港學生的學習資源。面對收生不足問題,她認為不應只重視收生數目,而漠視學生及教育質素,她不希望出現了學生參差的情況。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其後出席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時,多次提及正與內地商討增加自資院校內地生就學比例,惹起議員不滿。
立法會議員黃碧雲質疑教育局為何與內地商討應否擴寬香港自資院校收取內地生的名額,而非與香港持份者商討。
黃碧雲說:即是你會由內地決定我們香港的自資專上院校應否收更多內地生,而不是問我們應該怎樣用香港的教育資源?香港人是否希望透過擴大內地生學額來救那些即將收生不足而要倒閉的自資專上院校?這個本身是香港的政策問題,為甚麼你(楊潤雄)會認為應該要先問內地的意見?
不過楊潤雄就解釋,去年11月與內地簽署《加強粵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備忘錄》,只是為了方便兩地學生就學,強調未有確定增加自資院校內地生就學比例的確實數字。
楊潤雄說:未有任何決定及新方案,當然有任何新的方案後,我們在香港一定會和持份者保持溝通,但很實在地,我們不能不與內地政府商討這方面的問題。
自資高等教育聯盟主席、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周四(28日)出席學院傳媒午宴時指出,雖然大灣區及香港兩地制度或有不同,但仍相信部份短期進修課程有助吸引大灣區內有關範疇的人才培訓,或有效解決課程收生不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