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反驳岑耀信:法官专业不在政治 评论:海外法官「跳船」将成风势影响外资信心
香港终审法院两名非常任英国法官上周请辞,其中岑耀信勋爵周一(10日)更在《金融时报》撰文,形容「香港法治岌岌可危」。港府「反驳队」继周一深夜发4000字长新闻稿回应后,特首李家超周二(11日)再补充,指岑耀信讲法与数年前有矛盾,又试图转移视线指英国政客意图破坏香港法治。有法律学者认为,接连有海外法官在这时候离任,反映「47人案」裁决触动到他们的神经,长远势将削弱香港对外资的吸引力。
李家超:法官专业不在政治 岑耀信文章与几年前说法矛盾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周二出席行会前见记者,被问到有关岑耀信撰文抨击香港法治情况时,李家超引述岑耀信曾称「民主及法治是两回事」,令他感到岑官文章与过往说法有矛盾;又强调不续任的郝廉思辞任时,仍表示对香港法院及司法独立「充满信心」。
李家超重申意图破坏香港法治的人,是「恐吓」对法官实施制裁的英国官员、政客及反华媒体;又指法官可以有个人政治取向,但他们的专业不在政治方面。
李家超说:「一位法官可以喜欢或不喜欢某种政治制度,他亦可以喜欢或不喜欢某一条法例,但是法官的专业是要按法律原则以及证据,正确地诠释这些法例,不论他个人对这条法例有任何政治看法。」
法律学者:法官坦率批评香港法治做法罕见 料海外法官「跳船」将成趋势
美国乔治城大学亚洲法中心研究员黎恩灏分析,岑耀信在报章撰文坦率地批评香港法治状况,这做法相当罕见,估计来自西方自由国家的海外法官离开终审法院将成趋势。
黎恩灏说:「47人案裁决其实颠覆了西方国家如何理解三权分立、如何理解议会民主及宪制秩序……岑官这时候辞任及发表这番言论,相信是47人案的裁决触动了他们的神经。尽管岑耀信指上诉庭可能可以改变(裁决),但他们都很仔细地点出了整个香港的政治氛围,及政治制度上对司法界的钳制。」
两名英国非常任法官宣布离任后,资深大律师汤家骅及城大法学院教授梁美芬,日前分别接受《无线新闻》访问,汤家骅认为非常任法官「只属观感作用」;而梁美芬则提议引入来自星、马等普通法地区的大法官,成为非常任法官。
建制派法律学者倡引入其他普通法地区法官 黎恩灏:公信力或成疑
黎恩灏指终院设海外非常任法官,是为了维持香港市民及国际社会对香港司法制度的信心及公信力,海外法官陆续「跳船」,客观上反映他们对香港现状的不信任及缺乏信心。
他说:「去一些其他行使普通法的专制国家、独裁国家,一些威权国家,去找那些法官来做海外法官都可以的,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国际社会、外资、商界,是否会对这些任命有信心呢?这是另一个问题。」
海外法官「跳船」势影响外资信心 律师会、大律师公会:对港司法充满信心
香港近年已经被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黎恩灏认为香港之所以享有「国际金融中心」美誉,除了有相对自由的港口及便利外贸政策,还包括司法系统的公信力。但随著《港区国安法》及《基本法》23条立法后,外商对在香港继续投资的考虑会更多。
他解释:「在《港区国安法》通过后,其实法庭裁决都会被质疑是否公正,因为审判国安案件的法官都是由特首指定,而法律上的模糊,无论是《国安法》抑或是23条立法后罪行的模糊、定义的广泛,都是会制造更多法律的不确定性。加上海外法官这样离场,一定会对外国投资者、对于商界(有影响),香港就再无以前那种所谓吸引力。」
香港律师会及大律师公会周二分别发声明,表示对司法人员及司法机构独立运作「充满信心」,黎恩灏形容这些声明流于「口号式」,亦无提出实质证据说服公众及国际社会。
黎恩灏指:「从国际社会层面来说,到底是这两个律师公会的声明较有说服力,还是一个退休资深英国法官,在《金融时报》的评论文章更有说服力呢?这个一定自有公论。」
岑耀信及郝廉思日前离任后,现时终审法院只剩下4位澳洲籍、3位英国籍及1位加拿大籍海外法官。但司法机构日前证实,唯一来自加拿大的非常任法官麦嘉琳,已决定7月任期届满后不续任,成为《国安法》实施以来第9名离职的海外法官。
记者:梁铭康(曼彻斯特) 编辑:施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