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页二万点击证「明日大屿」获认受? 学者:显参与度不足
香港大型基建项目「明日大屿」近日再成焦点,有环保团体批评当局公众谘询属「走过场」。香港发展局随即反击,称收到7,000份意见书,并以其专题网页获2万次点击作为「获认受」的「佐证」。有学者指,「其实2万次点击很少」,反而更显示参与度低;批评港府带前设的谘询,无视近年财政和社会巨变,筛去反对声音的做法不符民意实况。
香港环团「绿色和平」联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立峯周三(19日)发表民调,批评「明日大屿」公众谘询认受性不足。发展局同晚于其Facebook专页贴文,否认指控。
当局声称,新一轮公众谘询中,在多区举办了30多场简介会,并透过专题网页提供资料,「单是专题网页的点击率达2万次」,更指透过「网上表格、电邮、电话、传真、邮寄等方式,收集了7,000多份公众意见」,「还未计及不同媒体的评论」,反映港府「从不同途径收到大量意见」。
李立峯:7000份意见书未明言支持比例 点击专页亦不一定代表赞成
不过,李立峯在接受本台访问时指出,局方罗列的数字仅反映公众参与度,亦欠具体对比参考,而且不代表任何取态,与科学抽样和演算的民调不同。
李立峯说:不论是点击率或多少份意见书,只反映市民参与度或民间参与度,而非赞成或反对比例。7000份意见书是给不了比例,即使(港府)将其计算和分析出大部人支持(「明日大屿」),那亦非全港市民具代表性的声音。而这次谘询开宗明义非谈「做不做」,而是「如何做」。那些反对计划的人就不会提交意见,因为说也没用。
分析:点击率只是2万 数字反映市民参与度不高
李立峯指出,当政府只强调「如何做」谘询过程,提交意见的人自然来自专业团体,及支持计划的建制团体等,为执行上的技术性问题提供意见,变相令公众谘询普遍性变弱。
至于当局所指专页获2万点击率,是否证明「明日大屿」获认受?李立峯不认同,又指局方亦欠相应具体例子比较数字高低。
李立峯说:在今时今日的香港,一篇好的文章随时获数以万计点击率。而港府为(明日大屿)如此大的项目制作的网页,点击率只是2万,数字反映市民参与度不高。而且点击本身是一种没有成本的(行为)。你不知道那人花了多少时间去看,看了甚么,亦不知道他是赞成或反对。
反对意见属「清晰且是持续的大多数意见」 6000亿港庞大开支对港影响深远
对于当局指,最近的谘询是基于在2018年「土地大办论」展开大型公众参与活动的「基础」上,再经深入研究后展开,李立峯指的确当局起初开放各方参与讨论包括「明日大屿」在内的香港土地发展,并以不同民调和谘询委员会吸纳意见。
但李指出,当时反对声音不少,而今次「绿色和平」与过往两年来自中大亚太研究所、香港民研等不同机构的同类民调,结果非常一致地反映「明日大屿」的整体支持度低,过半数人持负面态度,反对意见属「清晰且是持续的大多数意见」。大多市民倾向支持优先发展「北部都会区」,撑「明日大屿」的人,维持仅约两成。
李又称,过去3年多,香港经历不少变数,包括财政和社会巨变,市民对「明日大屿」和「北部都会区」的认知增加,港府昔日的公众谘询已不合时宜。面对「明日大屿」所涉及的达6000亿港元的庞大工程,对香港影响深远,「若港府重视民意,就有必要回归基本,再问清楚大家想做,还是不做」。
本台曾报道,港府为「明日大屿」计划悄悄展开为期3个月的公众谘询,于上月31日结束。环团「绿色和平」周三发表民调结果,发现港府豪花1100万港元作谘询,但却有98%受访者称未曾参与谘询,主因是「不知道有公众谘询」及「不知道如何参与」,反映未能有效收集民意。另逾半数人担心烂尾或令香港负债。对于港府拟同时推行「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亦仅获6%人认同。
记者:李若如 责编:方德豪 网编:刘定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