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法3周年】香港公民社會留守者 仍堅守崗位竭力發聲

0:00 / 0:00

香港《國安法》生效滿3年,此法確立北京對香港的全面管治,同時使香港公民社會瓦解、議會中的民主派被迫退場,但還有一批留守者,包括民主派政團成員、前區議員和中國時評人,希望在《港區國安法》下,盡力捍衛港人尚存的權利。

陳寶瑩說:我們是「社會民主連線」,很多香港人因為捍衞自己的思想、言論和新聞的自由,現在被困在監獄,釋放所有政治犯!

《國安法》生效後,香港多個政黨和政團難逃解散的命運,「社會民主連線」(社民連)是少數堅持用抗議行動表達訴求的政團。社民連主席陳寶瑩對本台表示,作為政治團體,向公眾說明他們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工作,但在《國安法》實施這3年,不能像以往一樣辦遊行集會,影響他們發展;又說要表達信念,除了要應付《國安法》的風險,還有很多難關要跨過。

陳寶瑩說:《國安法》當然有很大的挾制,在政府認為是敏感的日子,「強力部門」會有一定程度的阻撓和勸喻;遊行和小型的抗議活動,有很大的障礙,很多時候我們只有4個人「擺街站」,可能旁邊已經站了10多個便衣警察,或者會用一些以往沒有用過的法律控告我們,例如「非法籌款」。政府現在最容易是用殖民地時代已有的《煽動罪》告我們,在網上發布任何當局不喜歡的意見便能提告。是逐步用很多不同的法律,限制《基本法》給予我們的自由。

陳寶瑩:不希望港只有一面倒聲音 冀發聲鼓勵仍堅持的人

社民連堅持多年、在香港主權移交日的抗議行動,近年都因受壓被迫取消。在剛過去的「六四」,陳寶瑩獨自拿著鮮花站在街上也被警方帶走。她承認,現在的環境想繼續用行動表達訴求很困難,但再難也要盡力發聲。

陳寶瑩說:我為何還要留在香港?不是要證明我們有多勇敢,而是當看到香港有不合理的事,無論是政治、經濟或社會還有想法,我們還是希望能表達出來,不希望香港社會只有一面倒的聲音。不管空間還有多微小,還可容許發聲,也要把異議聲音發出。在如此大壓力下,還有人願意發聲,對依然在堅持的人來說,發聲能讓大家看到彼此,是很大的鼓舞。

陳寶瑩表示,社民連主要靠捐款運作,籌款難和銀行帳戶被終止服務後,只能靠成員當義工,暫緩資金不足的問題。

社民連主席陳寶瑩對本台表示,作為政治團體,向公眾說明他們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工作,現在的環境想繼續用行動表達訴求很困難,但再難也要盡力發聲。(本台資料圖片)
社民連主席陳寶瑩對本台表示,作為政治團體,向公眾說明他們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工作,現在的環境想繼續用行動表達訴求很困難,但再難也要盡力發聲。(本台資料圖片)

趙恩來:區議會功能盡毁 地區服務缺口是民主派立足空間

原為區議員的前支聯會常委趙恩來早前因「六四」集會被判刑,他出獄後沒有選擇離開香港,而是重返社區設立辦事處。他表示,在《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後,大批民主派人士離開議會和香港,區議會也失去作為政府和地區橋樑的角色,地區民生服務是民主派還有立足的空間。

趙恩來說:區議員有9成的工作時間,都與政治無關,而是在香港擔當重要的社會服務功能。當你毁滅了一個制度,但無法建立一個新的制度代替,只會製造更多的社會問題,在香港會慢慢發生這種問題。我自資做地區工作,某程度上是彌補地區服務需求的缺口,服務不涉及政府常掛在口邊說的政治,還是有空間繼續做服務。

趙恩來表示,失去議席和政府支援,靠為居民服務收入極不穩定,但他表示「不會放棄信念」,會努力用自己的方法繼續服務香港人。

原為區議員的前支聯會常委趙恩來早前因「六四」集會被判刑,他出獄後沒有選擇離開香港,而是重返社區設立辦事處,用自己的方法繼續服務香港人。(受訪者提供)
原為區議員的前支聯會常委趙恩來早前因「六四」集會被判刑,他出獄後沒有選擇離開香港,而是重返社區設立辦事處,用自己的方法繼續服務香港人。(受訪者提供)

劉銳紹:《國安法》下難評中國時政 剩民生議題有評論空間

《國安法》下的言論空間同被收窄,媒體政論節目大幅減少,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表示,這3年要做時評的風險和難度比以前高,但還未到完全噤聲的境況。

劉銳紹說:在《國安法》之下,當然困難比以前大得多了。所謂「紅線」是不斷移動的,還有很多所謂「觀察員」,「檢舉」和被親北京的媒體點名,就好像變成一個民間的舉報,變成以後官方行動的標準。總體來講,情況是比以前收緊了,但是民生問題還是可以。若談的是政治問題,從大原則、大方向來講,還是可以表達不同觀點。

劉銳紹自勉「辦法總比困難多」,未來會嘗試用不同的方法,相信在香港還是有機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記者:陳子非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