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港澳總領事梅儒瑞(Gregory May)周四(2月29日)罕有地接受《彭博社》 專訪,談及香港正在經歷「公民自由的滑坡」,直言釋放正在還押的泛民主派人士對改善香港形象的作用,比催谷「盛事經濟」還要大。
傳統上,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的外交官一向比較少接受媒體專訪。這是梅儒瑞在2022年9月上任總領事一職以來首次公開向記者談及自己對香港局勢的看法。
梅儒瑞表示,美國政府希望與香港建立更好的經濟關係,相信香港仍保留著重要的商業優勢,如果北京能夠兌現《中英聯合聲明》的承諾,維持香港高度自治,雙方關係會得到改善,但是他直言,香港正在經歷「公民自由的滑坡」,美方的優先事項是在政治領域,他說「釋放黎智英和其他因政治言論而面臨牢獄之災的人,對改善香港形象的作用,比舉辦金融峰會和旅遊推廣活動加起來還要大」。
梅儒瑞續指,港府對民主派的打壓,會為美國公司產生不良影響,因為美國國會譴責港府懸賞通緝流亡海外的異見人士,美國公司擔心香港的業務因而受到國會的關注,或會損害商譽。
根據港府公布的數字,因為2019年「反送中」示威運動而被拘捕的人數超過一萬。許多刑事案件仍在等待法庭審理,其中比較矚目的,例如:黎智英案和鄒幸彤案,被告人多年來都被法庭拒絕保釋。同樣受公眾注目的47人初選案,一眾被告人亦受同一處理,前立法會議員胡志偉在還押三年期間更經歷年邁雙親相繼離世。
梅儒瑞又擔憂香港日漸加強的網路審查,並透露由於連線及資料安全的問題,已經有一些美國公司在訪港時使用「即棄式」(burner)手機和手提電腦。他指出,「香港正走上試圖刪除互聯網上某些內容及屏蔽某些網站的下坡路,一旦開始網絡審查,就會有滑坡效應,不知到哪裡才結束」。
香港律政司正在為《願榮光歸香港》申請禁制令,指該首由網民創作的歌曲可用作推翻政府,禁止網絡服務供應商傳播該歌曲。雖然禁制令仍然未獲高等法院批準,但 iTunes、Spotify及KKBOX等音樂串流平台早前被發現曾經將歌曲下架。網民亦發現英國人權組織「香港監察」的網站一度被網路服務供應商阻止瀏覽。一個諷刺時弊的「高登音樂台」YouTube頻道在本周亦曾經一夜消失。這些事件都突顯了美國互聯網公司在香港的營運風險。
美國「主動決定」不積極參與港府的諮詢
梅儒瑞又談及,23條立法諮詢和香港行政狀長官李家超受制裁一事。他指出,「在《國家安全法》通過之後,香港最不需要的就是更多、涵蓋範圍非常廣泛的新罪行」。他拒絕透露香港通過23條後,美國政府會採取甚麼回應,只謂華府是「主動決定」不積極參與港府的諮詢,因為應該由香港人去提出意見。他指,美國制裁限制了他與李家超的接觸,但他有用其他管道與港府官員溝通。
在中國和香港從商多年的袁弓夷認為,美國領事的專訪有警告港府的作用,表達華府漸漸失去與港府做生意的希望。
袁弓夷說﹕「美國人其實不會跟他(香港)做生意。雖然很多公司還在香港,但是每個公司的規模都在收縮,資金已經撤離。作為香港人,我覺得勸中共沒有用,根本他已經扚起心肝,同當日的《國安法》一模一樣志在必行。他已經有心理準備,為國家穩定,為政權穩定,甚麼都願意犧牲。23條肯定會通過。黎智英肯定會重判,習近平在世的一日都不會把他放出來」。
在第23條立法的公眾諮詢結束之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發聲明表示密切關注法例對在港美國公民和企業影響。特區政府其後發聲明回應,對美方言論表示強烈不滿和反對,形容有關言論偏頗和具誤導性,敦促美國應立即停止就23條立法説三道四,干預屬於中國內政的香港事務。
記者:江穎 (美國華盛頓 報道)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