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給鄒幸彤的情書被撕再發還 消息指「隱形禁書單」規模急擴大

0:00 / 0:00

香港懲教署對囚友外來書刊的審查再惹爭議。港媒《獨立媒體》引消息指,近日有懲教院所將《明報》送到在囚人士手上前,會將部分內容撕去,包括大陸維權作家野渡給在囚未婚妻、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的情書,及「蘋果案」審訊報道,原因是「不利改過自新或威脅秩序」。本台跟進了解,涉事文章曾被親中陣營抨擊,野渡回覆本台指,獄方已將涉事內容發還予鄒幸彤,解釋指「沒有違禁政治意圖」,又形容事件是「政治審查與思想審查」。另多位消息人士更透露,署方「隱形的禁書單」實質規模急速擴大,準則任由官定。

獨媒:懲教院所曾撕去《明報》部分內容

《獨媒》周四(15日)引述消息指,至少3個懲教院所曾撕去《明報》部分內容,包括分別今年1月21日及去年2月5日在副刊刊登野渡撰寫的 《同場加映:卿卿如晤——致鄒幸彤》《不負愛與自由》,分別談及野渡與其未婚妻、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的鄒幸彤5年不見,以及兩人相戀經過。另有1月24日在港聞版刊登的「《蘋果日報》案」審訊報道被撕,據悉「經爭取」後獲發還予囚友。署方回覆指,撕走有關內容是因「不利改過自新或威脅秩序」。

本台跟進了解,野渡早於1月27日曾在個人Facebook發文指:「21號《明報》上刊載我的文章《卿卿如晤》的版面被獄方抽起,幸彤完全沒法看到。真的是應了文中所言:情人的情書,除了一人,全世界都看得到。只能希冀探監的朋友,方便時朗讀給幸彤聽了。」

野渡:屬於政治審查與思想審查

野渡以文字回覆本台指,以他所知,事後數天,獄方已把《明報》撕走《卿卿如晤》的內容還給了鄒幸彤,指「經過審查後認為書信內容沒有違禁政治意圖,所以交還給她」,但未知當中有否經鄒幸彤投訴後才獲准發還,另指《不負愛與自由》就沒被撕走,順利送到鄒手上。

翻查資料,在野渡公開「情書」被撕當日,與中聯辦關係密切的 《大公文匯報》刊登「銳評」,題為《早於廉價的煽情掩飾不了違法事實——評「卿卿如晤—致鄒幸彤」文章》,將該「情書」與黎智英兒子曾撰寫關於父子情的「家書」並列,批評是「利用文宣來煽惑人心」等。同時,親中的立法會議員姚潔凝亦於 《紫荊雜誌》點名批評該情書內容「露骨」、「有傷風化」,屬「政治操作」圖影響審訊。當日野渡亦轉載指,「官方大批判來了」。

對於懲教署對囚友外來書刊的審查準則,野渡說:「這當然是屬於政治審查與思想審查,為香港全面衰敗的一個縮影。」

「撕報紙」是署方過去慣常做法 惟不同監獄準則不一

有多位不願具名的消息人士分別向本台指,「撕報紙」是署方過去慣常做法,惟不同監獄審查準則不一,可能重犯較多的赤柱監獄「撕多些」,荔枝角收押所就「撕少些」。不過,他們近年發現各監獄出現同一個新趨勢:「以往撕報紙,主要針對個別囚友所接收的接收報紙載有其有關的個人專訪或特寫,但其涉及案件的審訊陳述就不受影響。到近年就連案件審訊都禁了,審訊期長的,撕走數量多得不合理,而最近更加劃一禁閱某些報道,不論是否與囚友有關」。

據《監獄規則》第56條 訂明,就囚犯收受外間的書籍、期刊、報章或其他刊物,由懲教署決定,並監督如有合理理由相信書刊屬五大類「情況」,包括涉及「武力、酒類及危險藥物」、「逃獄」、「賭博或不利改過自新」、「鼓勵獄中犯罪」及「威脅個人秩序和安全」,可將其扣起和處置。

官方否認「禁書名單」 實質上一直存在

但消息人士指出,雖然官方否認有「禁書名單」,但實質上一直存在,而審查準則由上而下、再由下各自定斷,外人難以捉摸,「要靠不撞板及囚友親友互通消息才得知,如程翔著的《千日無悔——我的心路歷程》 以前通過,現在就被禁」,惟可以肯定是「紅線愈收愈緊」,愈來愈傾向針對特定人名和議題,「尤其是官方所言的『重大的政治犯』如黎智英等,以及2019年『反送中』運動、2014年雨傘運動等」,認為範圍已超出法例所定的「情況」。

C021624GL1.png
近年懲教署對書刊的審查爭議不斷。(粵語組製圖)

事實上,近年懲教署對書刊的審查爭議不斷(見表)。包括去年9月,正因「初選案」被還押於荔枝角收押所的鄒家成,其友人向他寄送載有《維納斯的誕生》名畫的書籍,被懲教署指「裸露」遭拒。鄒家成提出司法覆核獲批,將於今年上旬審理。

而早於2020年7月,關注囚權的前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曾於立法會會議上質詢時任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指收到多宗投訴指懲教署扣起與反修例運動及示威活動等相關的書籍,但未有解釋原因。當時李家超否認懲教署有「禁書名單」,強調有具體機制,每間院所均有設立刊物審裁委員會,根據條例審視懷疑違規的書籍應否扣起或處置,考慮是按獨立的個案,而非考慮書刊所涉議題,而在囚者不滿可上訴。

本台向懲教署查詢一系列問題,包括懲教署過去就由外間提供的書籍、期刊、報章或其他刊物的審查程序和標準,以及為何撕走涉事報道等,署方只回覆一句:「貴台所述文章有派發予在囚人士。」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