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喬治城大學就《港區國安法》實施一年來的情況發表研究報告。參加研究的學者接受本台專訪時分析,《國安法》成為政權打壓異己工具,官方所謂立法為打擊「一少撮人」成為疑問,形容香港司法制度出現「雙軌制」。《港區國安法》實施至今一周年,過百人被捕,當中一半為政界人士,被檢控人士中更有75%人保釋被拒。(文海欣/陳潤南 報道)
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院亞洲法中心周一(6月28日)發表題為《香港的國安法及公平審訊的權利》的簡報,整理及探討《港區國安法》的相關數據,以至被告接受公平審訊的權利如何備受威脅。
根據簡報數據,截至上周二(6月22日),涉《國安法》被拘捕人士中,最多人涉「顛覆國家」類罪名,佔60人,主要涉初選案;22人涉分裂國家;1人涉恐怖活動(唐英傑);11人涉勾結外國勢力(包括黎智英)。被檢控人士中,75%即48人被拒保釋,其中6人還押超過200日,其中唐英傑還押近1年,近日才開審。
數據顯示泛民屬國安法最大打擊目標
報告撰寫人之一、喬治城大學法學院亞洲法中心研究員黎恩灝周三(6月30日)接受本台訪問。他表示,從過去一年涉《國安法》的被捕案件顯示,大部份被還押的都是泛民人士及不同政治光譜的領袖,可見政府要透過拘捕及起訴,控制所有反對派陣營,令其輿論在本地及國際平台消失。
本台參考被告背景以及相關控罪再整理,亦發現泛民主派才是《國安法》最大打擊目標。
涉《國安法》被捕人士,最多為政界人物。最少59人,佔整體一半,主要因47人案。參與示威現場被捕有22人,當中包括71遊行、中大畢業禮遊行等。依次為傳媒業及相關人士,主要涉及黎智英及壹傳媒,被捕人數為18人。另有15人為素人或其他類別,例如5名「光城者」成員涉住所被搜出有港獨宣傳材料而被捕。



學者批國安法不止打擊「一少撮人」
對於政府宣傳稱《國安法》只是打擊一少撮人,黎恩灝指單是3間與《蘋果日報》相關公司因涉嫌干犯《港區國安法》被檢控,當中已涉及至少800名員工。另外初選案中,他們都是有民意授權而成為初選當選人,而主辦方指當時有超過60萬人參與。他認為該法並不單止影響少數人。
黎恩灝說:這個當然視乎政府如何定義少數人及多數人,但至少客觀上剛才所說的數字,他們都是直接及間接受影響。之後政府亦會進行區議員宣誓安排,這雖然不在《國安法》當中,但用意與國家安全體系一脈相承。這些區議員曾接受過2019年區議會選舉市民的投票,那麼有多少區議員因為宣誓安排而被DQ?這仍要大家觀察。
司法制度急促惡化 如行「雙軌制」
他表示《國安法》下香港的司法制度已急促惡化,與過去大相徑庭,現在如同「雙軌制」,法官的角色不斷縮少。現時可不設陪審團,行政長官亦可選擇指定法官等,法官亦已確立,《國安法》審訊中,行政部門及執法部門有極大權力。
黎恩灝說:特別針對被捕人士權利中,在審前獲得保釋,我們現實上看不到無罪假定的原則有落實,當大比例被告無法保釋時。刑事審訊取消陪審團這個安排上,改變了行之有效的審訊模式。因為高等法院的刑事審訊可以將被告判囚終身,我們本身的刑事制度有陪審團安排,就是希望令審訊更公正及公開,但現在這做法是背道而馳。
《港區國安法》自2020年6月30日起生效,至今已有一年。據保安局提供的最新數字,117人因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而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