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忠文化】少年販毒與走私龍蝦分別被扯上「黑暴」與國安 分析:做給北京看

0:00 / 0:00

港府官員「販毒年輕化與黑暴有關」論、「走私龍蝦危及國安」論等,最近引起社會嘩然。有多位社會科學學者向本台分析指,這些市民看似荒謬陌生的用語,其實是港官向北京獻媚「表忠」的政治語言。相信這種情況在中港接軌過程中會愈趨常態化,形成泛政治化的社會環境,「動輒就說辱華、不愛國」。學者警告,這種現象將加速社會撕裂,若趨向非理性、批鬥式發展,後果堪虞。

港府與親中報章 屢將犯罪年輕化歸咎「黑暴」

14歲中三男童涉販運23公斤毒品案,周一(8日)於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九龍城警區行動主任總督察黃兆彰日前簡介案件時,指販毒年輕化趨勢與「黑暴」有關,惹來爭議。

黃兆彰說:意思是今年和去年的社會氣氛都有很不同的情況,政治環境或者疫情,不排除有這可能性。(有否證據證明與「黑暴」有關?)暫時在我層面沒有這樣的數據。

翻查資料,今年10月初特首發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時,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亦有相似說法,稱「受到黑暴帶來的影響,社會的整體守法意識,特別是青年人的守法意識變得薄弱,甚至出現了犯罪年輕化、嚴重化的情況」。

學者:「黑暴論」說法不科學、不準確、不負責任

中大社會科學院客席講師葉國豪博士向本台分析指,青少年犯罪背後原因有很多,家庭、學校或整個社會影響等,對於「黑暴論」,他認為「不科學、不準確、不負責任」,亦會將青少年問題過份「單一化」。

葉國豪說:用政治語言來標籤,對解決青少年問題是沒有任何意義。自2019年社會事件後,政府官員很重要的工作是,令整個社會要往前發展,不能再停留在對抗思維,在未了解情況前,就作出這樣論斷,只會進一步加強社會撕裂。我寧願局長多關注青少年自殺問題,而非標籤幾件青少年犯罪問題,青少年自殺更會反映社會更嚴重問題。

不但犯罪年輕化歸咎於政治 走私龍蝦亦有關

另外,新任海關關長何珮珊10月21日會見傳媒時說,「打擊走私澳洲龍蝦活動,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工作」,這言論除惹來社會嘩然,更惹來澳洲向中國表達不滿。

事實上,自《國安法》實施後,「維護國家安全」字眼頻頻出現於特首、各範疇官員的公開演說、訪問、新聞稿、工作綱要等,以一致口徑稱要為「未來工作會配合《港區國安法》維護國家安全」、「打擊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網民常笑言「咩都賴去《國安法》」。

學者:「黑暴論」、「國安論」 說給中央政府聽

葉國豪稱,不論「黑暴論」、「國安論」,對市民而言或感「荒謬」、「離地」,但在現時政治環境中官員為搏取北京信任,這種論調「正常不過」。

葉國豪說:我自己看,不是說給香港人聽,而是說給中央政府聽。你或會感奇怪,他們的工作範疇未必完全與國家安全有關,但很多時候說的都是政治語言,正因制度安排上他們是北京委任,他們不需要香港人聽明白,上面(北京)聽明白就可以。

葉指出,港府近兩年開宗明義強調要「與內地接軌」,包括價值觀、思維、工作方式,連公務員都開始學習大陸這套政治語言,但他提醒當政治語言常態化,必定削弱市民對港府的信任。

學者:動輒扣上政治帽子 令社會「開倒車」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則向本台稱,在失去泛民和社會監察制衡下,港府為「表忠」,任意發表不負責任言論,將所有概念、語言模糊化、「泛政治化」,動輒就扣上政治帽子,令原本追求理性、科學的社會「開倒車」。

鍾劍華說:語言污染、意識概念污染,社會結果就會倒退,就如為何中國大陸動輒就說辱華,他們根本不知實際定義,一不高興就說辱華。正如(香港)官員,一不高興就說你反華、煽動顛覆(政權),危害國家安全,指控如此胡亂、不精確,結果社會就會不敢發聲,亦會出現互相否定,難以包容。

鍾劍華指出,當香港人習慣「泛政治化」的環境,社會無法建設性向前發展,對香港將來必定造成負面影響。

「將犯罪年輕化歸咎於黑暴」的論調,在親中報章《文匯報》、《大公報》亦屢見不鮮。今月5月,《文匯報》一篇題為《遏止黑暴「破窗效應」 杜絕童黨問題氾濫》社評,引警方數字稱,警方今年連破多宗涉學生搶劫、毒品、非法收債及欺凌、圍毆等案,顯示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是因「黑暴遺禍,攬炒政棍鼓吹違法暴力」。

記者:李智智 責編:張薇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