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多份經濟「成績表」欠佳 分析:料庫房恐續見紅或爆債務危機
港府唱好香港疫後復甦,惟經濟成績表卻幾乎「樣樣衰」。當中包括7月PMI(採購經理人指數)降至49.4,反映今年私營經濟首現收縮;次季GDP按季收縮,遠遜預期僅增1.5%。各大支柱行業表現均見倒退,被港府視為主要經濟增長動力的消費及訪港旅遊,前景亦見「收水」。更令人憂心的是,港府今年首半年已錄得赤字553億元,財政儲備僅為7795億元。有分析指,加上股市、樓市「一潭死水」,料庫房恐持續見紅,要靠「發債借錢度寒冬」,警告「借錢不能長期當收入」,除非短期內收入根基變好,否則無錢還,恐爆發更多社會問題,甚至債務危機。
「復常」經濟踏入半年 各項關鍵數據出爐
香港疫後「復常」踏入半年,各項關鍵經濟數據出爐。在經濟增長動力方面,標普公布7月香港PMI經季節調整後,由上月50.3降至49.4,跌穿50持平點,顯示企業因經濟疲弱而訂單減少,今年七個月以來首次減產,反映第三季初景氣輕微下滑,以製造業首當其衝,並有價格再度升温壓力,或削弱投資者信心,影響未來數月市場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
據港府統計處數字,GDP在今年第二季實質按年增長1.5%,遠低於市場預期的3.5%,更按年跌1.3%,繼續比去年疫情更差,其受累於多個支柱產業繼續「大縮水」。
當中包括進出口業每況愈下,次季貨品進口及出口總額相繼分別下挫16.1%和15.3%;政府消費開支亦慘淡,次季逆轉上季升勢,按年大跌9.6%;與投資相關的「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由上季按年升7.9%,而次季卻按年倒跌至1%。
被港府視為主要經濟增長動力的消費及訪港旅遊,表現又如何?港府過去一年推出「開心香港」和消費券等措施,力谷消費來撐經濟,但計算港人境內外消費開支的私人消費開支,卻顯示增長放緩,其按年升幅由首季13%收縮為8.5%。
通脹壓力仍持續上升,最新為2%,幾乎樣樣都加價,亦影響消費意慾。
旅遊業方面,繼續受惠全面開關,服務輸出和輸入成為僅餘增長的類別,兩者較上季明顯加快,分別按年升22.6%和30.2%。
不過,據旅發局數字,訪港旅客上半年1300萬人,仍未達疫情前一半。訪港旅客人次由4月開始向下,由近290萬人跌至6月的約275萬人,赴港過夜旅客從疫前2019年6月的約222萬人次,跌至今年6月只得140萬人次,減少37%,當中亦反映佔近8成的內地客的訪港情況。
值得留意是,內地人訪港人數和過夜人數減少,同時港人通關後「報復式」境外消費持續急增,尤其赴內地遊玩,出現「北上多,南下少」的現象。整合入境處數據顯示,今年7月香港居民經陸路管制站往內地,有452萬人次,惟同期只有173.9萬人次內地訪客經陸路來港,反映留港消費的人大減。
市道差,港府庫房又如何?港府近日公布,本財政年度首季(即4月至6月)整體開支1761億元(港元,下同),收入742億元,錄得赤字553億元,財政儲備為7795億元,約可維持12個月政府開支。港府指,該赤字主要是由於薪俸稅及利得稅等主要收入,均大多在財政年度的後期收取。
稅務局最新公布,2022-23年度稅收為3602億元,較上年度減少183億元,即4.8%,其中主要受印花稅意外少收約30%所拖累。但預料本年度的各稅收預算較上年度微升,料整體稅收回升至3793億元。
學者:今年度庫房會繼續「見紅」
不過,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認為,鑑於近月樓市、股市慘淡,對利得稅和印花稅「回春」感到悲觀,加上以往在市況好時未打穩「稅基」,認為今年度庫房會繼續「見紅」。
李兆波說:現在美息很高,不論是放在定期、香港債券或是美國國庫券都很高,本地是約4厘,美國國庫券是5厘,對投資意慾是弱的。而息高亦影響買樓意慾,加上大家都不確定這幾年的變化,移民的人都不會買樓。樓市、股市不太行,印花稅就大件事,賣地表現亦不好,出現很多隱憂。
至於外界憂慮庫房三年內「清零」,李兆波認為,除非政府開支和美息居高不下,否則暫時靠尚穩固的外匯基金和發債,未至於會「清零」。不過他指出,港府近來加大發債以「增加」收入和現金流,這種「財計」做法只能屬短期的「權宜之計」。
李兆波說:港府發債來抵銷收入,加大發行量,短期是可以的,但借錢不能長期當收入,最重要是營運,即印花稅、利得稅等。發債只算是靠發債度過寒冬,香港不能印銀紙,錢還是要還。港府只是buy time(拖延時間),預期未來香港會再風光,樓、股皆旺就可以解決。但我認為今次有難度,因為香港現在經歷了疫情、示威和移民。
李兆波指出,港府收入根基不穩,若不重回開源節流的正軌,長遠靠借錢度日,恐爆發更多社會問題,甚至債務危機。
據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最新提出,指現時政府的未償還債務相對於GDP的4%,未來有空間進一步發債,預計到其任期完結,即2027/28年比率可調高至10%。以港府預算本年度整年GDP為30390億元來計,即這4年間政府債務增加約1800億元,全港733萬市民每人均負約4.1萬元債務。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