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警撥款連年創新高惟暴力罪案仍攀升 評論:過於側重「處理政治」

2023.05.23
港警撥款連年創新高惟暴力罪案仍攀升 評論:過於側重「處理政治」 《國安法》後香港總體罪案數字有升無減,有評論指,市面治安轉差最大問題在於港警近年過於側重「處理政治」。
路透社資料圖片

香港元朗近日有繼子電鋸街頭弒母,繼數月前的「蔡天鳳肢解案」後,再次震驚社會。連同近來三合會、持械劫案和暴力血案急增,社會質疑在《國安法》下,香港並非「由亂轉治」,反淪為「國際大刀會」,回到「省港旗兵」年代。有前警司分析,不排除受政治和社運影響,導致前線巡邏警員和偵緝探員人手不足,令不法分子肆無忌憚。亦有評論指,問題在於港警近年側重「處理政治」。

整體罪案率急升 重回「雨傘運動」水平

本台據警方和立法會數字,了解香港在2020年實施《港區國安法》後的治安情況。其中總體罪案數字有升無減,由2020年63,232宗,升至2022年的70,048宗,升幅近1成,較2019年更升近2成。最新今年首季達20,584宗,按年升近5成。而整體罪案率同樣急升,去年數字已回到2014年「雨傘運動」的水平。

而案件類別方面,除了詐騙案急升外,兇殺案、三合會相關案件亦持續攀升。兇殺案方面,由2019年24宗稍為回落後,升至去年30宗,而今年首5個月已達至少10宗,包括最新的「元朗電鋸謀殺案」、4月的「長洲涉黑幫追數命案」、3月的「葵芳閣遇竊兇殺案、元朗七旬翁疑因投訴噪音被買兇取命,以及2月的「蔡天鳳肢解案」等。

至於三合會相關案件,自2019年後升勢不止,由1353宗升至去年的2554宗,今年首季亦按年顯著升近7成,達503宗,逼近去年全年的2成。當中主要是非法賭博、詐騙和斬人案件。

2022年以來「與刀相關罪案」共86宗

雖然2020年後行劫、傷人及嚴重毆打案有微跌,惟當中街頭持械斬人和行劫案件愈見頻密。由醫學界前立法會議員陳沛然醫生去年10月開始設立「陳仔安全頻道」,據新聞報道來統計紀錄2022年以來的「與刀相關罪案」,今年截至5月14日為止共86宗,已剛好超出去年全年紀錄,包括例如本月的3名南亞男匪手持刀及鎚洗劫屯門鐘錶行;今年4月元朗大馬路大批持刀南亞男子出沒追斬;3月的「荃灣私家車司機遭6刀漢追斬」、 4 名南亞男持刀洗劫尖沙咀錶行、去年12月尖沙嘴麼地道圍斬案等。

評論:治安轉差因過於側重「處理政治」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前助理教授鍾劍華向本台分析時表示,警隊一直維持3萬多人來維持香港7百萬人的治安,比例上屬高水平,而且變化不大,問題在於港警近年過於側重「處理政治」。

鍾劍華說:你看數十人的遊行示威,都要兩倍警察包圍去處理,令其他崗位少了人。問題不在於警察少了人,幾年前,你會見到街上很多警察行「孖咇」,現在你見到很少,很多都(警察)成了打壓市民工具。

鍾劍華以「元朗721白衣人襲擊」事件為例,事件疑涉三合會成員施襲,而警方的執法被質疑過輕,有可能令三合會活動更肆無忌憚。他又指,《國安法》實施後,大批公民組織瓦解,亦令香港損失民間重要監察、情報來源和教育渠道。

前警司:警隊人手和資源分配需要調整

任職香港警隊10多年的前警司黎家智向本台稱,受多重因素影響,治安明顯惡化,認為警隊人手和資源分配不理想,需要調整。

黎家智說:2019年後,連續3年疫情、整體經濟影響,電騙也多了,多了不同方法搵錢,而金錢上的糾紛和利益衝擊,亦會帶來更不理性行為,如打人和殺人。在街上的打鬥、電鋸殺人,當然如有多些前線警員巡邏,會有助阻嚇。至於黑幫仇殺和爭拗,除了前線警員亦需要背後「O記」和偵查人員去幫手,收集情報,去查牌,這些的確2019年前較多。最近多了黑幫問題,是否與做少了反黑、查牌有關?這是值得思考的。現有街頭血案、黑幫仇殺多 了,是否有需要加配人手處理呢?多人巡邏,後面支援亦可減少工作和人手壓力。

警務處撥款預算連年創新高,最新達逾268億元,稱霸7大紀律部隊,為何市面罪行愈趨猖獗?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15日出席撲滅罪行委員會會議,回應治安情況時指,嚴厲防疫措施解除後,社會生活「復常」,「傳統罪行也回復疫情前水平」。

據警務處本年度預算文件中,「維持社會治安」部分的開支最高,預算達到129.14億,較22/23年的修訂預算多出5.15億(4.15%)。至於「行動單位的工作」,23/24年的預算達到57.68億,較22/23年的修訂預算多出6.31億(12.28%),增幅是 4 個綱領之中最高。

至於警務人員的調配情況,以 2024 年預算計,負責「前線行動」的數目達到 28,755人,佔全數33,505名警務人員的85.8%。不過,近年人手補充情況一直未能達標。

警隊《策略方針2022-2024》指出,警隊需透過重新檢視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以解決人手短缺問題,包括研究架構重組、外判及文職化;將耗費大量人力資源的工作自動化,以及就更多警務工作及職能重新訂立優次等。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畢子默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