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六成市民反對港警修訂「傳媒代表」定義 香港「宜居」城市評分創新低

0:00 / 0:00

香港民意研究所周二(6日)發布最新民調,有62%受訪香港市民反對警方修改「傳媒代表」定義。新聞界學者分析,市民擔心修訂後難以保障公眾知情權。另外,中文大學周二發表香港作為「宜居」城市的調查,結果評分創2017年有調查以來新低,而已為移民做準備的人數較一年前顯著增加。(劉少風 報道)

香港民意研究所上周三(9月30日)至周一(5日)在網上以問卷形式訪問了1萬1千多名香港市民,就警方修改「傳媒代表」定義,只認可已登記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GNMIS)的傳媒機構,以及國際認可及知名的非本地傳媒,訪問市民有多支持或反對這個做法。結果反映,整體有62%受訪者反對,36%受訪者支持;在民主派支持者中,反對比率有97%;非民主派支持者中有65%表示支持,31%反對。

「我們香港人」計劃名譽總監梁啟智表示,97%民主派支持者反對修訂是相當一面倒,非民主派支持者意見相對分散。

梁啟智說:今次見到民主派(受訪者)的回應相當一面倒,百分之97反對,其實過去都有類似情況,例如如果政治上比較敏感議題,但97%是相對高的數字。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指出,市民擔心修訂後難以取得所需資料,亦缺乏法例保障公眾知情權。他又相信,目前在警方修訂「傳媒代表」定義之後,只是經歷了10.1示威活動,不排除隨事態發展,日後市民反對警方修例的比率會進一步提升。

杜耀明說:壟斷記者定義,從而縮減大家取得資料範圍,亦沒有任何法律可以令這個情況撥亂反正的話,這個不滿程度進一步提升。(調查)反映了市民在這個時間點有不滿,這是一個科學的結果,只不過這有沒有一個發酵的可能性,令(反對率)由60%再提升?永遠有,不過這需要了解現在的人不滿原因,記者在取得所需資訊有困難,以及欠缺法律保障。

對於有31%非民主派反對修改傳媒定義,杜耀明分析,可能是他們收取資訊的習慣亦源自網媒,因為修例不論政治立場,親中或建制派網媒亦會受到限制,因此非民主派亦反對有關做法。

杜耀明說:整體的反應很清楚是傾向反對這個政策,結果是提醒大家,其實非民主派都會因這件事情(修例),資訊渠道因此受限制,亦都反映整體時勢網上媒體非常重要的資訊來源。

香港警方9月22日去信4個傳媒組織,包括香港記者協會(記協)、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及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攝影記協),宣布修改《警察通例》下「傳媒代表」定義,只包括已登記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GNMIS)的傳媒,或國際認可及知名的非本地傳媒,不再承認記協及攝影記協會員證,修例9月23日起生效。隨後,包括記協、攝影記協等8個傳媒工會強烈反對警方決定,要求取消修訂,批評做法無異於官方發牌制度,嚴重影響採訪自由及新聞自由。

另一方面,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上月18至24日以電話方式成功訪問了737名18歲以上香港市民,為香港適宜居住和生活程度評分。結果評分為49.6分,較去年同期的調查得分下跌近5分。此項民調從2017年開始進行,過去四年市民對香港「宜居」的評分持續下跌,今次的評分更創下記錄以來新低。調查結果還顯示,有近44%受訪者打算移民,15%受訪者表示近期已為移民作準備,該比率較一年前顯著增加。在市民打算移民的因素中,最高比例是對港府及政策不滿,佔27.3%;其次是政治不穩,佔23.6%;香港人權自由惡化佔19.8%;政治不民主佔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