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國教】懲教署針對反修例少年犯 香島校長教歷史 學者憂成再教育營翻版

0:00 / 0:00

香港懲教署在新公布的年報透露,會為青少年犯,推一系列針對教育項目,以提升對國民身分的認同,幫助他們「重返正途」,連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的教聯會副主席鄧飛也有參與教學。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擔心政府借辦歷史教育的機會,把新疆再教育營的模式,搬到香港,嘗試控制年輕人的意識形態。(陳妙玲 報道)

香港懲教署星期一(28日)公布的年報,提到反修例示威而被捕的個案,已開始進入司法程序,使懲教所內的還押人數增加,去年每天平均還押的人數,創近10年的新高,去年單日還押的人數,最高達到2195人,懲教署估計,今年的人數會進一步增加。

年報透露,懲教署為青少年犯,推出一系列教育項目,包括新的「青少年研習所」,希望為「反修例」事件被捕、進入懲教所的青少年,提供心理修復,加強他們的守法觀念,以及已推出的「一切從歷史出發」教育活動,透過舉辦講座和歷史教學等,提高少年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希望用歷史教育,啟發他們反思人生,提升他們對國民身分的認同,幫助他們重返正途。

邵家臻:明顯不是公允和專業的教育

懲教署署長胡英明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一切從歷史出發」的活動,是由他建議,認為歷史教育可以訓練思維,為在囚人士找回自己的根,又透露,曾經邀請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主席鄧飛,為少年犯講課,題目是「清朝刑法」。

關注囚權團體「石牆花」創辦人、前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對本台表示,「一切從歷史出發」的活動,是要配合北京提高香港下一代國民身份認同教育的主旋律,在囚少年犯在沒有選擇下,只能接受。他表示,歷史教育本身沒有問題,但質疑,找親中背景人士擔任活動的老師,是配合政治需要。

邵家臻說:好多人係對於運動期間警暴不滿而走出來,不是對中國歷史或文化不認識,所以走出來,定位上是搞錯了,歷史教育本身不一定是洗腦,但找教聯會鄧飛先生講香港和中國歷史,明顯不是一套公允和專業的教育,這是教育或是宣傳呢?這一點存在疑問。

邵家臻表示,香港懲教署每年用在教育的開支,只佔總開支的3成,認為署方應更善用資源,為少年犯提供正規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更能協助他們回歸社會。

學者:像極權社會對青少年洗腦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表示,政府應該為參與反修例在囚的少年犯,提供教育的機會,但邀請親中背景的人士,為他們提供愛國教育,政府有可能想用這次機會,把新疆再教育營搬到香港。

鍾劍華:參與抗爭運動的年輕人被判監,是要為他們提供教育,現在(政府)用這個方法,用教聯會教所謂愛國教育,相信是整個特區政府做意識形態的嘗試。監獄一個禁閉的環境,家長也不知情,當事人也沒有選擇,在禁閉沒有交流的處境下,要接受思想灌輸,真是有教育營和洗腦營的特色。

鍾劍華表示,香港特區新推出的教育課程指引,學校只能教授正面訊息,減少對下一代批判思維的訓練,長遠會影響香港的人才培訓。

自2019年香港發生反修例示威以來,香港政府拘捕大批年輕示威者,不少個案正在等候審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