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國安案周一(18日)正式開審,備受國際關注。就在開審前夕,英、美、歐相繼發聲明呼籲釋放黎智英,其中英國外相更是首次公開明確呼籲。有分析認為,國際持續關注或對黎智英有幫助,不排除在外交角力下,有保外就醫的可能性。
如何去衡量黎智英案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呢?先看看案件正式審訊第一日,便有不少外國駐港的領事館職員或代表去旁聽;亦有大批外國傳媒齊集採訪。
多間外新聞機機都在網站首頁報道黎智英出庭的新聞,其中美媒CNN更將報道置頂,形容「這是一場受到全世界密切關注的審判的開始(at the start of a trial that is being closely watched around the world),並圖文並茂講述黎智英生平,記錄由他12歲到港,再創辦《蘋果日報》等;《紐約時報》則說黎智英的審判「將是對香港英式司法體系如何解釋和執行北京國安法,最引人注目的考驗」;英國《金融時報》形容黎智英出庭接受「具里程碑意義的審判」(landmark trial);而《半島電視台》也有報道已被囚3年的黎智英出庭,早前的報道更直接形容這是「不公」的國安審訊。台灣及日本方面,《公視》、《中央社》、《日本經濟新聞》等亦有相關報道。
除了各地媒體關注,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和「國際特赦組織」日前亦發聲明,要求港府立即釋放黎智英。
卡梅倫終腔籲釋放黎智英
西方政界更公開發聲,其中英國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上周二(12日)接見黎智英之子黎崇恩後,在案件開審前(17日)終於開腔,發聲明呼籲港府停止起訴並釋放黎智英。這是首次有英國現任外相作出明確呼籲。
卡梅倫形容「英國公民黎智英」是因「政治動機」而被起訴。他並敦促中國當局廢除《港區國安法》,停止起訴所有被控違反該法的人。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 米勒(Matthew Miller)亦呼籲立即釋放黎智英和所有因捍衛權利而入獄的人士。他認為限制香港資訊自由和改變選舉制度,破壞了香港的民主制度,同時損害了香港作為國際商業和金融中心的聲譽。
而較早前,歐洲議會已通過決議,呼籲釋放黎智英。
評論:黎智英案影響國際看待香港及中國
曾任壹傳媒高層的專欄作家利世民向本台指,多國領事職員也現身法庭,可見各國對此案的關注程度。利世民說:「我想在各國政府的評估裡,這將會反映香港仍是否一個安全的地方,這件事也影響他們將來如何看待香港及中國。」
時事評論員桑普認為,即使案件不斷被押後,黎智英已在獄中超過千日,但無阻國際關心,更認為持續的關注,對於黎智英的處境會有幫助。
桑普說:「我們一直說習近平摒棄鄧江胡時代的人質外交,但最近可見有種跡象顯示,這種人質外交開始復萌,就是中共弱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保外就醫的前題首先是判有罪,共產黨也要將這單案立成有罪的先例,以此震懾其他人。現在的情況下,我們是爭取判決後,我想整個外交操作也不可能那麼快。」
中國外交部駐港公署則照例反駁,批評西方政客發表「涉港謬論」,「妄議特區法院審理黎智英案,公然詆毀香港法治狀況」。
記者:淳音 編輯:李榮添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