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疫后中国人偏境内消费 学者:香港奢侈品爆买地吸引不如前

2023.05.04
彭博:疫后中国人偏境内消费 学者:香港奢侈品爆买地吸引不如前 香港一直被称为国际金融中心及奢侈品购物之都,过去吸引大量内地旅客来港,惟近来情况有变。
路透社资料图片

港府指经济持续复苏,连续多个月零售数字与去年同期比较有双位数增长,3月零售业销货额为336亿元(港元,下同),同比「激增」40.9%,其中珠宝、钟表及名贵物更升165%。不过,业界和经济学者指,数字暴升仅因去年疫情肆虐下的基数太低,实际水平不足疫前「正常」3至4成。另一方面,《彭博》报道,随著现时中国人大多倾向境内消费,香港作为内地人首选境外奢侈品「爆买地」地位已大不如前。

港府:通关后个人及旅客消费继续改善

港府统计处周四(4日)公布零售业总销货值的临时数字,指今年3月达336亿元,较去年同月上升40.9%,为连续2个月升约4成。今年首季达约1028亿元,按年升24.1%。其中被视为反映旅游相关的销情指标之一的「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类别,今年3月按年升165%,达约5.07亿元,今年首季达约14.5亿元,按年升88%。港府认为,数字「急升」反映今年2月通关后,个人及旅客消费继续改善。

不过,香港零售业管理协会执行总监罗振邦同日就报告回应指,「实况并非如数字所说那么好」。

罗振邦说:数字急升是和去年的超低基数有关,去年3月正处于疫情高峰,生意游客绝迹之下生意市况是更差,而总销售货值并非增幅那么大。「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方面,虽然说今年3月有165%的升幅,但比较今年2月和3月,只是维持约50亿元,两个月只是多了几千万元的生意。

业界:销情和人流只是疫情前3至4成

罗振邦亦公布该协会的零售业调查报告,其于4月访问4,300间店铺及6.8万名员工,了解他们对今年4、5月的市况看法,当中涉及复活节长假期、港府发放3,000元消费券,及「五一黄金周」的因素,当中大部分业者认为,最近只轻微带动单位数或低双位数增长。

不过,比较今年和2018年「五一黄金周」首3日,即4月29日至5月1日,有近7成受访公司认为今年人流和消费均较以往下跌,跌幅更达高双位数。而钟表珠宝、运动用品和电器的跌幅最明显。

罗振邦对本台指,业界整体形容今年「五一黄金周」销情淡静,而据实际数字,销情和人流只是回复到疫情前即2018年和2019年的不足3至4成,旅客购买力甚至比疫情前更弱,奢侈品方面亦有同类情况。他预料,香港零售「小阳春」至少要再等9个月至1年。

香港过去一直被称为国际金融中心及购物之都,过去吸引大量内地旅客,惟近来情况有变。

学者:经济模式已在疫情间「大洗牌」

中大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受访时指,「十一黄金周」是香港经济复苏的试点,他对结果持悲观态度,说经济模式已在疫情间「大洗牌」,香港对内地人作为境外「爆买」之选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李兆波说:内地人多了不少购买选择,如多了网购、在内地境内都可以买到。加上近月中、港化妆品、奢侈品的差价收细,变相不用特别长途跋涉、花费机票来港购物。

彭博:上月逾6成中国人倾向在境内消费

美媒《彭博》近日亦引述研究机构Sandalwood Advisors的数据报道,近年新冠疫情改变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习惯,奢侈品牌虽受惠国内疫后开放及经济复苏,但大多改往在境内购物。上月逾6成人倾向在境内消费,较疫情前2019年4月的41%显著上升。

报道又指,当中主因是国内的奢侈品供应日益全面,且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海外商品价格上涨,而奢侈品牌亦开始特别重视内地市场,并于重要节日和传统文化推减价促销,进一步削弱中国消费者的出境意欲。

国际奢侈品牌由香港转移至内地

《彭博》上周亦引述消息报道,国际奢侈品品牌LVMH集团已把资源由香港转移至内地,包括把旗下部分品牌的地区总部及高层管理人员转到上海,投资集中于上海、广州、成都及深圳等发展迅速的大都会。主要是因内地客减少来港买奢侈品,转为在内地购买。而集团今年首季销售增长17%,至210.4亿欧罗,是市场预期的逾两倍,主要受惠于中国疫后的销售额。

事实上,香港近年游客急跌,加上租金成本上涨,大部分品牌已减少香港的门市数量,同时改往内地大举开店,包括Prada、周大福等,令内地人购物更方便。

另外,免税政策亦为内地开辟新奢侈品市场,「海南自贸港」就是其中之一。单是2021年海南岛免税销售额已达495亿人民币,占内地奢侈品市场规模约13%。

记者:李若如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