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港中方官員到訪《南早》惹疑竇 新聞自由不容干預

0:00 / 0:00

大陸過去一直嚴管言論和出版自由,要求國內媒體必須「姓黨」的背景下,阿里巴巴集團自收購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後,外界開始憂慮《南早》的編採方針會受干預。日前有駐港的中方官員到訪《南早》,更列席編採會議。有前記者認為做法不恰當;亦有時事評論員指出,編採會議是體現了媒體編採自由,中方官員列席會增添外界質疑,任何解釋都無法釋除疑慮。(文宇晴 報道)

大陸網購平台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自2015年底收購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後,外界一直關注其編採自主會否受到干擾。上月底,包括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新聞及公共關係部主任孫振,以及接任其職位的李華等3名官員,曾到訪《南華早報》的辦公地點,更列席編採會議,此舉則引起部份員工的不滿。

該報公關部回應稱,孫振將被調回北京,參觀《南早》新辦公室只是告別行程的一部份。而有關會議在開放地點進行,任何路經同事或參觀人士均有機會聽到與會者的發言,而且報社經常有不同外國政要到訪,強調絕不是干預編採自主。

曾任職電視台記者的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向本台表示,香港每家傳媒機構都自行安排外界的參觀活動,但會劃分可參觀的部門或範圍。然而,編採會一般都會擬定當天新聞報道的角度和方針,有時會在討論時涉及到一些重要內容。

他認為,有外交部的官員列席編採會的做法不恰當。

呂秉權說:即使任何資金買了任何傳媒機構都好,香港(媒體)還有一些系統在。雖然未到干預,只是參觀一下不發言,但是姿態上已經有一種干涉,沒有分寸的行為。亦不尊重一個傳媒機構獨立的編採方針。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對此亦發聲明表示關注,認為編採會議是一個敏感的場合,在北京當局不斷影響到香港新聞自由的前提下,大陸外交部官員的出現會被記者理解為某種形式的干預。

本台向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致電查詢,但其位於中環辦公地點電話卻沒有人接聽。

創立於1999年、大陸網購平台「阿里巴巴」集團,自2012年開始大規模投資媒體,包括新浪微博、《京華時報》所屬的文化中國傳媒集團、優酷土豆、光線傳媒、四川日報集團等多家大陸媒體。2015年更斥資2.66億美元,收購了香港閱讀量最大的英文報紙《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隨即網絡版免費向讀者提供。當時阿里巴巴表示,收購《南早》,是希望幫助全球更多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

然而,2015年底發生在香港的「銅鑼灣書店事件」,書店的股東和員工5人懷疑因出版關於大陸領導人的書籍而「被失蹤」。當中至今仍然扣押在大陸的書店前股東、瑞典公民桂民海,在今年2月時曾接受《南早》專訪,他更於訪問中「認罪」。

人權組織「保護衛士」4月時曾發表報告,直指《南早》與國安部門合作。《南早》總編緝譚衛兒當時反駁稱,是基於新聞價值決定「去馬」採訪,並堅守專業判斷。

香港時事評論員潘小濤亦認為,有中央官員列席編採會議的做法不恰當。他指出,無論是資金上的染紅,還是一連串相關(影響編採自由)的報道引起大家的疑慮,有中方背景的官員出席編採會議,自然更加深外界的疑慮。

潘小濤說:編輯部的編採會議至關重要的,是體現了編輯自由和獨立性。若打開了缺口,往後更重大的會議,或是更重大的新聞決定時候,便能更加容易引入這些外力的干預?編輯自由何來獨立呢?

另外,去年7月中,在《南早》專欄工作11年的財經評論員任美貞撰寫的文章,被指影射習近平親信栗戰書的女兒栗潛心涉嫌斂財,在刊登之後的翌日,該文章的網絡版被刪去。當時該報解釋稱,因為文中含有幾個無法驗證的暗示性內容,不符合出版標準。及後任美貞對此辭職抗議。

本台記者向任美貞致電查詢,但她以不方便以前員工身份作出評論為由,婉拒了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