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政策主線配合深圳 學者:香港地位轉移無可避免

0:00 / 0:00

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就大灣區建設規劃發表的講話中,暗示香港已變成被規劃的配角身份。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近日接受大陸官媒訪問,更說香港可為深圳發展提供很好的動力。有香港議員批評港府主動配合、把自己變成輔助角色,亦有學者指出,這是通過經濟上的融合完成政治上最終的統一,香港地位轉移無可避免。(文海欣 報道)

經過上周三(14日)的「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後,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上的角色定位受到各界關注。有輿論認為香港已被深圳取代,在粵港澳大灣區計劃中淪為被規劃的配角身份。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大陸官媒《中新社》專訪中則大談要與深圳合作。她說香港是一個比較開放自由的經濟體,「看到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應該更把握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可以改革的機遇。她續指,「一國兩制」就是香港與深圳兩地最大的優勢互補,在《基本法》下受到保障的資金自由流動「可為深圳進一步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動力」。她亦希望香港與深圳一同制訂「聯合政策包」,吸引人才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她指美國正針對內地企業及人才,因此正考慮如何吸引他們回流,倡議推「深港科技創新中心」,並以香港營商環境、國際知名大學等優勢,配合深圳的人才補貼計劃,吸引人才回流。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對本台指出,港府主動配合、把自己變成輔助角色,將香港在大灣區的角色愈貶愈低,而且林鄭月娥在大陸官場已無地位。

林卓廷說:她(林鄭月娥)凡事仰人鼻息,無論北京或深圳,所以她只能緊跟習近平的說法,要做深圳這個引擎的輔助零件,繼續輔助深圳,所以她毫無管治意志。其實林鄭已將香港競爭優勢摧殘得體無完膚。

北京清華大學前政治學系講師吳強接受本台訪問時指,香港現在面臨政治上重大改變,從過去一年香港所發生的事,大陸已經不再相信香港的金融機構並懷疑他們的政治忠誠,而且美國已經不再承認香港的特殊地位,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已不保,對香港的信心已消失。吳強說,通過大灣區「一體化」計劃,香港地位轉移無可避免,未來應思考如何重新定位。

吳強說:北京過去一年強調「二次回歸」,實際上就是破除「一國兩制」,然後通過經濟上的融合完成政治上最終的統一。這個最終統一實際上是特別行政區一個地位的下降,然後融合到深圳為中心的大灣區,變為比較普通、單純、甚至在政治上地位與澳門接近,在政治上無關緊要的港口城市或特別行政區。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三於「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發表講話,提到「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包括要「推動三地經濟運作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為抓手」等。這與2019年2月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大灣區的發展戰略定位包括依託香港的自由開放經濟體,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有側重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