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外商撤資離港潮,跨國企業紛紛轉移到新加坡或上海。有台灣學者對本台指,一國兩制邊界日漸模糊,中港營商環境接近,台商留港意願大跌。但亦有證券業台商稱香港樓價、股價仍穩定,認為影響不大。(文海欣 報道)
港台兩地經貿關係一直密切。但隨著香港政治氣氛轉變,《港區國安法》等高壓措施陸續出台,部分外商對香港司法制度、金融中心地位的信心產生動搖。
中國干預影響香港金融地位
台灣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對本台分析,台商本身以製造業為主,資金調動是台商選擇留港的主因之一,原因是大陸管控嚴格,從事國際貿易的台商就會利用香港做資金調動基地。而隨著中國加強對港干預,相信會影響台商對港未來投資。
曾志超說:過去在香港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特別是跟大陸可作區隔。現在如果說大陸把手伸到香港,他(台商)本身要隱藏一些資金,就會造成困擾。他就會選擇將資金移除,移出香港,包括台灣或新加坡可能是選擇的地方。所以基本上台商移動的情況跟外商不一樣,做得比較多是資金調動方面。如果以大陸為基礎市場,那根本沒有必要再留在香港。因為香港已失去相關優勢,就直接往內地移動,包括可能把總部搬到上海或深圳。
目前香港是台灣與中國商品貿易的重要轉口港,不少電子產品經香港運到大陸。香港工業貿易署數據顯示,兩地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在2019年達 4千億港元。但曾志超指,隨著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不再,同樣再沒有這方面的優勢。
金融業相關台商仍願留港
在香港,有做證券買賣的台商要求匿名受訪,他對本台指沒有離港打算,原因是香港樓價、股價等在政治動盪情況下,仍然穩定,認為對他影響不大。而且相對台灣,在香港收入更高。
商業數據方面,目前台商大額的對外投資需要申請或申報。記者向台灣經濟部投審會查詢,2018年台商對香港投資達5.7億美元,至2019年就下跌至4.5億美元。雖然2020年金額提升至9.1億美元,升幅達一倍,但總體投資件數減少了23宗。不過因港澳投資的規定相對寬鬆,台商若要取消、停止申請,並不一定要向經濟部做報告,因此數據代表性有限,估計要等港府等機構公布更新數據。在2019年,台灣是香港第三大貿易夥伴;而香港則是台灣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美國商會前主席:也許是時候離開了
台商的情況仍有待進一步觀察,而近日其它外資撤離的風聲在香港引起關注。戴德梁行數據顯示,自2019年起,香港的辦公大樓空置率創15年來新高。被退租的辦公空間中,高達8成為國際企業。
《華爾街日報》報道日前訪問香港美國商會前主席、香港搬遷服務公司Asian Tigers Group行政總裁屈富明(Rob Chipman),他說公司自2019年起,願意遷入香港的僱員已減少一半,而遷出香港的人數卻增加3成,他說不少人仍希望再等待一下,期望香港會改善,但不得不承認「也許是時候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