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送中」衝突事件中,香港警察多次在不同地區,甚至港鐵站內施放催淚彈驅散示威者,有化學工程師團隊的研究指出,催淚煙內的化學物質可以在社區殘留三個星期,有醫生促請警方施放催淚彈時要保持克制,避免禍及無辜市民。(劉少風 報道)
約40位化學工程師組成的研究團隊,分析催淚煙內化學物質在社區殘留的問題。團隊成員、化學工程師李浩基周三(11日)表示,團隊自上月18日起,在曾經發生警民衝突的地方,包括金鐘、上環、深水埗等,於不同日子共抽取200多個樣本。研究發現,部分英文簡稱CS的化學物,可以依附在物件表面,如廣告牌、街舖外牆等,他舉例有催淚煙的化學物質,在上環殘留約21日。
李浩基指,在空氣流通的地方,催淚煙的影響範圍更廣,其中8月的一次荃灣衝突中,最遠測出殘留物的地方,距離衝突現場約250米。他擔心由於化學物不易以肉眼看出,如有兒童在遊樂場接觸到受影響設施,會影響身體。
李浩基表示,今次研究未能檢測出化學物的濃度,促請政府有關部門就影響範圍進行檢測,並徹底清洗,又呼籲警方不要在室內及非空曠地方施放催淚彈。
李浩基說:我們化學工程師團隊希望促請警方切勿在室內或不是空曠的地方施放催淚彈,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化學物質會殘留一段長時間,以及難於清洗,(警方)不要過分、過量使用催淚彈,因為催淚彈在過量使用的時候,化學物質會擴散至更遠的地方,影響民居及公眾地方。
本台記者向多間大學的化學系查詢,包括中文大學及浸會大學,但一直未獲回覆。
醫生組織「杏林覺醒」成員、公立醫院醫生黃任匡對本台記者表示,雖然研究結果未能檢測出化學物的濃度,難以準確判斷對人體的影響,但認為團隊的研究合理,顯示化學物的殘留時間長。
黃任匡說:化學物濃度很高時,除了可以導致一些刺激、一些不適外,可以導致不同身體器官都會受到傷害,最明顯就是呼吸系統,可以導致咽膜、支氣管、氣泡發炎,甚至嚴重的可以是組織壞死,皮膚、腸胃、眼睛都可以有影響,尤其對於年長或長期病患的人、小朋友,影響尤其嚴重。
黃任匡認為,警方驅散示威者時應保持克制,不要「無差別」攻擊市民,亦不應在民居附近施放催淚彈。至於已經殘留有化學物的公共設施,例如港鐵站,他認為應先封閉有關車站,徹底清洗包括通風系統、冷氣糟等,再重新開放使用,可以減低禍及無辜的可能性。
香港醫學會前會長蔡堅亦對本台指出,他的診所近期多了病人,因受催淚彈影響而求診,主要分為三類,包括氣管敏感、皮膚敏感、腸胃問題等。
蔡堅說:多了病人,以前從來都沒有人因為催淚彈產生的腸胃、氣管、皮膚病來看醫生,現在是一個新的原因他們來看醫生。如果(化學物)留的時間愈耐,風險大了,更多市民有機會接觸到,視乎他(市民)對化學物是否敏感,如果敏感的話,病徵就出現更多。
蔡堅指,如果要根治問題,政府要承認催淚彈的傷害性及對環境的污染,並要清潔社區將化學物質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