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打針】港專家呼籲全民接種疫苗 與中國目標一致?

0:00 / 0:00

在港府一系列「谷針」措施下,香港至今有超過321萬人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接種率為47.8%。不過,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等人,周三(25日)在報章撰文表示,新冠病毒不會如2003年沙士般完全消失,加上變種病毒的出現,反映第一代疫苗尚未臻完美,令群體免疫的幻想破滅。袁國勇周四(26日)補充強調,目前應先做到「全民接種」,下一步才能「與病毒共存」。但這個方針與中國「清零」政策有沒有衝突呢?有評論員認為,袁國勇的説法是出自其科學專業,但同時認為市民應有權利選擇接種疫苗。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同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與名譽講師趙晞揚,周三(25日)在《明報》共同撰文,指新冠病毒不會如2003年沙士般會完全消失,反而會像其他人類冠狀病毒般,達到群體免疫力平衡後,長期與人類和諧共存。三人說,Delta變種病毒的傳播力較高,估計如果要達致「群體免疫」,香港疫苗接種率則要達到97.4%至142.9%,雖然超過100%的接種率看似違反常理,但正正反映病毒不斷進化,第一代疫苗亦未臻完美,令群體免疫的門檻,變成一個「無法達到的空中樓閣」。但他強調香港仍有需要繼續維持「圍堵清零」的策略。

袁國勇:「群體免疫」不實際 應要「全民接種」

袁國勇周四(26日)在一個電台節目再解釋,「圍堵清零」和撲滅病毒有分別,清零只是短暫政策,應該利用清零這段時間,讓大量市民接種疫苗,之後再放寬防疫措施。他認為,數據雖然反映疫苗無法阻止病毒傳播,但可以有效降低病毒殺傷力,避免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重症及死亡個案,因此目前應先做到「全民接種」,下一步才討論可以怎樣「與病毒共存」。袁國勇說:「群體免疫」的概念在現時情況下,已經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根本不是一個實際的想法。現在應該叫所有人,只要你可以接種新冠疫苗都應該打,保護自己的健康,以及免受重症。共同目標是能令每個人打疫苗後不會重病,以致不需要入醫院,不需要令公營醫療系統受到不必要負荷。

港府強推一系列「谷針」措施 接種率三個月內增加四成

即使疫情有所放緩,港府亦不斷收緊防疫措施。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宣布指,公務員及政府官員、醫管局員工、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員工、以及中小學幼稚園教職員,均須在9月1日前接種新冠疫苗,否則要自費定期接受新型冠狀病毒檢測。隨著這些疫苗接種要求,加上在6月中放寬接種年齡至12歲,香港疫苗接種率錄得大幅度上升。截至8月25日,香港已有超過400萬人已接種首劑新冠疫苗,接種率佔近60%,較5月上升足足超過40%。至於完成兩劑疫苗接種則有超過321萬人,接種率較5月上升34%。

另一方面,有傳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亦親自下令,務求在8月底前累計完成10億人接種疫苗,10月底前更要達成11億人完成接種,令各地政府發起強制性大規模打針行動。

中港兩地頻頻「谷針」 評論:或引起更大反效果

港府頻頻強推多項有利提升疫苗接種率的措施,是否想要和中央防疫方針看齊呢?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表示,很難講港府是否緊隨中央政策而「谷針」,因為不少專家覺得接種率與防疫效果挂鈎,不過他認為,從現實層面而言,當政府未有就疫苗副作用解除市民疑慮,卻強推「谷針」措施,或引起更大反效果。

劉銳紹說:就是因為政府只唱好一面, 不斷強調只有打針才能讓防疫效果高,但對副作用的解讀,以至出現一些副作用事例的時候,政府往往的解讀,會認為副作用與疫苗無關。即使如此,你要由許多專家來解讀,而不是由行政部門來解讀,所以這是一個用甚麽方法的問題。

被問到袁國勇所認為,香港應先做到「全民接種」,下一步再「與病毒共存」,是否與中央「清零」政策唱反調,劉銳紹沒有直接回應,但指出袁國勇是從專家角度、科學理解向大衆作出解説,讓市民較容易接受嘗試與病毒共存,但同時強調市民亦應有權,因應自己的身體狀況作出接種疫苗的選擇。

記者:鄭日堯 責編:張薇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