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案】《立場》前總編鍾沛權庭上哽咽:終無法保護所有同事

2023.01.11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立場案】《立場》前總編鍾沛權庭上哽咽:終無法保護所有同事 鍾沛權指,因涉案15篇文章不是林紹桐審批,但林紹桐都願冒險出任署理總編輯,最終連累他被捕,為此感到不好意思,作供時更一度哽咽。
粵語組製圖

在香港,《立場新聞》案周三(11日)繼續審理,前總編輯鍾沛權在庭上表示,當初深信《立場》「由始至終我哋無咩做錯過」,不認為會被法律追究。對於總編輯林紹桐願冒險接任總編,惟對方同樣被捕,鍾沛權坦言自覺「唔好意思」,更直言自己:「好似最後無辦法保護晒所有同事」。

《立場新聞》前總編輯鍾沛權在作供時,提及《基本法》及《人權法》保障港人的言論自由,然而自《港區國安法》生效起,情況有所改變,辯方資深大律師余若薇關注,《立場》有否因而作出任何改變。

鍾沛權就回應,《立場》認為如實報道政治主張屬新聞自由一部份,故報道上沒重大改變,但處理評論文章時則有明確變動,假如文章內容提倡中國某部分獨立等一概不會刊登,惟如果內容只是批評官員,不會引致即時暴力風險,仍會繼續發布。他又表示,會盡量報道政治人物提出的政治主張,不應篩選內容,認為幫對方磨平一些較尖銳觀點「係斷章取義」,又舉例如法庭案件中即使「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被視為定罪元素,新聞中亦會出現相關口號,並指「唔想同事有不必要、好難把握嘅紅線」。

提及《蘋果日報》時一度哽咽需休庭

余若薇之後問及《蘋果日報》被警方搜查事件,包括高層被捕及停刊的日子,鍾沛權在回答時,一度哽咽、停頓並雙手合十說「唔好意思」,法官郭偉健因此需要休庭半小時。鍾沛權之後憶述,《蘋果》在2021年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其後停運,其太太陳沛敏就於《蘋果》停刊前的6月17日在家中被捕,之後獲准保釋,其後再於7月21日再次被捕並一直被還柙。

《蘋果日報》事件亦觸發鍾沛權作為《立場》總編輯作出思考及回應,鍾稱事件如同眼見威脅「埋身」,故需採取措施保護同事,包括把評論文章下架,他同時直認,自己當時「已經判斷唔到乜嘢內容先係違法」。他續稱,其他措施包括停收捐款及贊助,終止同事的僱員合約再重新簽約、發放遣散費等,希望萬一《立場》「出事」時,同事損失可減至最低。余若薇就問及,為何《立場》仍要繼續?鍾就回應,因有不少出色新聞工作者加入《立場》,與同事反思後認為「工作有意義、有意思」,且「由始至終我哋無咩做錯過」,惟他亦承認「諗返轉頭會唔會有啲一廂情願呢?但當時係咁諗。」

拒認兩篇「煽動文章」責任因「唔係事實無得認」

對於他辭任總編輯的原因,鍾沛權就解釋,是因為自己當時每天到大欖探望被還押的太太,未能即時審閱文章,自覺無法履行總編輯職責,當時也曾認真思考要否停運《立場》,惟繼而哽咽道:「6月覺得唔應該結束,9月下旬有認真諗過……但唔捨得、唔甘心」,而物色替任總編輯的人選亦是最難的抉擇,他再次哽咽:「我有位好同事,林紹桐,佢願意冒呢個險,對我嚟講係唔好意思,因為我唔想我同事冒險,唔想家人再擔心,我一定要選擇。」鍾沛權又承認,在自己被捕時,對林亦被捕感到意外,因文章非由對方負責,「點解要拘捕埋佢?好似最後無辦法保護晒所有同事。」

至於控方指出的17篇煽動文章,鍾沛權指自己在警誡錄影中承認首15篇由他在任總編時審批,但其餘兩篇,他則沒有作出回應;他今在庭上憶述,當時有警員向他指「都認咗15篇,點解唔認埋另外嗰兩篇」,惟他認為「唔係事實無得認」。

強調報道非為煽動他人

另外,《立場》曾發布名為《立誌》的特刊,鍾沛權今在自辯中指,該刊物只為回饋會員,非用以煽動他人,重申《立場》的宗旨——「繼續以筆桿書寫真相,以真相追求公義」。他亦自言,不理解煽動的指控,「(傳媒)寫得出嚟出嘅,都係真誠相信內容係值得發表,呢種意圖係咪煽動?我唔覺得係」。

至於網民在社交媒體留言是否有煽動之嫌,鍾沛權就指,部分民意及民情一直存在,或因標題而觸發部分人的情緒,卻與內容無關,更不代表《立場》的立場。他又以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的「8.31事件」舉例,稱《立場》從沒有在新聞指「太子站死咗人」,「因沒有確切證據」,「唔敢話我哋每篇報道已經搵到晒所有真相,只可以盡量接近,未有就未有,但都要解釋點解未有。」他又指,《立場》曾訪問大律師公會前主席夏博義,其後有官方機構及意見領袖對夏博義作出抨撃,而《立場》均有刊登。

記者:吳婷康/程文 責編:溫曉平/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