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陳沛敏:特刊收益捐「612基金」 英譯版向國際發布

0:00 / 0:00

「黎智英案」周四(8日)續審,時任《蘋果日報》前副社長陳沛敏確認《蘋果》發布的特刊《自由之夏》曾譯成英文版以向國際社會發布,該特刊扣除成本,收益會捐予「612基金」,當時因「賣斷市」曾加印。控方庭上展示刊示威者抗爭畫面的油畫,上有「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及「血債票償 11.24」標語,陳指是跟區選有關的全版海報。

《自由之夏》曾賣斷市需加印

審訊踏入第25天,陳沛敏在庭上確認,《蘋果》於2019年9月發表特刊《自由之夏》,又於同年10月發布其英文版,而封面標明扣除成本後,會捐予「612人道支援基金」。她解釋,《自由之夏》首次推出時「好多人買,應該賣晒斷咗市」,管理層知悉讀者要求後決定加印,而張劍虹最後亦同意加印,至於「管理層」是否涉及黎智英,陳就稱「不肯定」;另又確認《自由之夏》轉作電子版,以便向國際社會發布。

控方在庭上展示《自由之夏》的內容,包括一幅繪畫示威者抗爭場面的油畫,另尾刊物最後一頁則有「血債票償 11.24」字句的全版海報。陳確認,「血債票償 」與2019年11月24日舉行的區議會選舉相關,而油畫則是當時在網上廣泛流傳的畫作,「我哋攞咗嚟做一個跨版圖像」,又指油畫曾被印成海報放在報章內,於10.1國慶日發表。

美國當時正醞釀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控方另引述黎智英的專欄文章《美國人想對我們說的話》,該文於2019年12月27日發表,以黎智英一問一答形式寫成,陳確認文中問題由她及政治組同事構思,當中包括「示威暴力升級,美國政界對香港抗爭看法有轉變嗎?」的問題;陳解釋,當時有美國國會議員關注香港示威暴力,至於有關議員的名字,陳就指相關說法是一個概略印象。控方之後追問,為何陳相信黎可回答有關問題?陳就稱:「因為佢一路都對呢啲問題有自己睇法」。

就文中另一條問題「《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通過後是否真的可以制裁黑警、葉劉、何君堯?」,陳庭上解釋,因當時美國正醞釀通過法案,而「黑警、葉劉、何君堯」為當時不少示威者或支持示威人士提出過要應制裁的對象。控方其後展示黎智英10月訪美之旅相關《蘋果》報道,相中人可見包括黎智英、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及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

報道加入羅傑斯公開信因當時很多示威者被捕

控方其後再展示2019年10月13日刊登的報道「美議員轟林鄭撤會面軟弱」,文章提及當時為美國表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前夕,美國共和黨參議員Ted Cruz訪港與黎智英、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前立法會議員郭榮鏗及莫乃光會面,陳庭上確認相關照片及報道內容。

控方另展示黎於2019年12月18日轉發給陳的訊息,提及「香港監察」創辦人Benedict Rogers撰寫的公開信「An Open Letter to Detainees and Protestors in Hong Kong」(一封致被囚者與示威者的公開信),內容涉及「警暴」及鼓勵以和平示威持守「道德高地」;陳庭上稱,她應有將文章轉交同事在網上發布以及在紙本「夾埋落去相關新聞度」,又解釋刊出是為回應當時很多示威者被捕的事件。

陳沛敏另確認,2020年1月1日頭版題為「踏入2020市民高呼 光復香港」、1月2日頭版題為「103萬人遊行 入夜警狂拉400人 香港人,戰鬥!」並附送「逆權月歷」。控方就陳問「戰鬥」的對象是甚麼?陳回答稱:「呢個係當時示威現場有人嗌嘅口號,佢哋都係爭取佢哋成日提嘅五大訴求」。

審訊周五(9日)續。

案件編號:HCCC51/2022

記者:吳婷康 編輯/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