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黎否認曾指示報道「制裁」新聞 直指張劍虹虛構證供

粵語組報道
2024.11.25
【黎智英案】黎否認曾指示報道「制裁」新聞 直指張劍虹虛構證供 張劍虹曾供稱黎對《蘋果》英文版下達的編採指示是報道「逆權、抗爭、sanction(制裁)」相關新聞,黎指自己從無提及「制裁」新聞,直指張虛構證供。
路透社資料圖片 / 粵語組製圖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3間與《蘋果日報》相關的公司,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及「串謀刊印煽動刊物」等罪,周一(25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踏入第96天審訊,續由辯方作主問,圍繞《蘋果日報》英文版的編採方向。黎同意《蘋果》不會報道中國正面新聞,又解釋當時正值疫情,港人想了解中國負面新聞以保護自己。就張劍虹供稱他曾提及希望美國制裁中共,黎庭上否認,指自己從沒與張談及此事,亦沒理由與他談起此事,又指自己甚少使用「制裁」或「敵意」這些字眼。至於張劍虹又曾供稱黎對《蘋果》英文版下達的編採指示是報道「逆權、抗爭、sanction(制裁)」相關新聞,黎亦表示自己從沒有提及制裁的新聞,直指張虛構證供。

黎同意辯方指《蘋果》不會報道中國正面新聞

黎智英第4天出庭作供,同案另一認罪被告、正還押的《蘋果日報》時任英文版執行總編輯兼前主筆「盧峯」馮偉光,繼續在延伸庭旁聽。

辯方繼續圍繞《蘋果》英文版向黎提問,庭上播放2020年5月13日黎在「English News」WhatsApp群組內的錄音,對話提及英文版的新聞及文章內容和方向,另提及在選擇寫手時,不需考慮要向外國人呈現不同顏色觀點或平衡的看法,只需專注《蘋果》觀點,即對「黃色」一方普遍看法,當中重申不是要尋求平衡報道,而是要考慮保護港人的觀點,並認為是全世界也想知道的聲音。

就辯方問及他為何表示不需考慮向外國人呈現不同顏色的觀點時,黎解釋因英文新聞非常有限,每天大約只有20則英文新聞,故必須選擇重點,及透過英文新聞呈現的價值;又同意辯方指,《蘋果》不會報道中國正面新聞,並稱如《南華早報》就會報道中國正面新聞。法官杜麗冰就問及黎,所選擇的新聞是否反映其觀點;黎同意並指是反映「與我們的價值觀一致」(reflect the consistent with our values)。

希望美國讀者閱畢《蘋果》新聞後會發聲

黎又解釋,在訊息中稱「香港人的觀點」是指「黃」的一方,即反對「藍」或親政府、親中人士,又同意法官指他們是「對政府和中國持更批判的態度」,續指當時正值疫情,認為世界對中國存在負面印象,會想更了解中國的負面新聞以保護自己,避免中國為他們帶來負面影響,即避免捲入病毒帶來的危險。至於如何得悉世界不想知道中國的正面新聞,黎就指一般而言,從新聞而言負面新聞就是好新聞,故除體育新聞外,大家很少在報章上看到正面新聞,重申如《南早》就只報道中國正面新聞,同時忽略很多負面新聞,如負經濟增長等消息。

此外,黎又在群組中曾發訊息,提及要努力快推動英文版,指很多美國大媒體要訪問他想表示支持,故「是時候走向美國讀者,讓他們的存在成為我們與美國政府的槓桿」;黎解釋他希望美國讀者閱畢《蘋果》新聞,會為《蘋果》發聲,把聲音再傳向美國政治人物,並相信美國政治人物會聆聽美國《蘋果》讀者的意見,又直言因唯一支持是來自外國社會,在香港沒有任何支持。

辯方問題黎指的「支持香港」甚麼;黎指是支持香港爭取自由及運動,法官杜麗冰一度關注指本地人都有支持運動,黎就解釋本地人是爭取自由,但只有外國社會能夠作出支持,而外國如美國、英國及歐洲等,在2019年4月起有透過傳媒、新聞開始支持香港反修例運動。法官李運騰就追問「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是否「外國」之一;黎就回應,當時從未聽過IPAC,自己是事後才知悉該組織。

黎智英指自己甚少使用「敵意」字眼

辯方之後展示黎與助手Mark Simon間的訊息紀錄,黎向對方提及找時任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訂閱《蘋果》手機程式,直言所引起的宣傳和尊重將帶來很多支持;惟黎亦承認是幾乎不可能達成的事,但著對方盡力嘗試。黎就指,彭斯可透過其威望,讓更多人關注《蘋果》,最終因美國保安政策問題而未能成事。

而就張劍虹曾供稱,黎認為《國安法》較預計更嚴重,又指黎曾稱「如果真係實施咗,香港經濟金融都冇㗎啦,《蘋果日報》都唔使旨意有得做,所以希望美國制裁中共」,惟黎否認曾說過制裁,指自己從沒與張談及此事,亦沒有理由跟他談起此事,而即使曾與張交談,只會說希望美國做些事阻止《國安法》生效,指自己甚少使用「制裁」或「敵意」這些字眼。

辯方之後再圍繞《蘋果》英文版提問,指英文版在2020年5月31日推出,曾提及《蘋果》會保護新聞自由及報道真相的權利。黎指相關宣傳非由他親自撰寫,但他同意說法,而宣傳標語「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fake news away!」,就是《蘋果》自1995年的標語,跟當年「一日一蘋果 冇人呃到我」口號意思一樣,指這是宣傳口號,但亦希望《蘋果》可做到此口號。黎又在辯方提問下確認,如報道真相會煽動他人討論政府,仍會報道真相,指因為是真相便會報道,但如會違法便不會報道,而《蘋果》一直都依法行事。

「平衡報道」不等於「可靠」

至於黎曾在WhatsApp發訊息提到《蘋果》可以「成為世界最可靠,最多人看的中共消息平台」,同時黎又曾發訊息表示毋須平衡報道,辯方問黎兩者說法是否有分別;黎指平衡報道不等同可靠性,而報道真相則等於可靠性。另外,黎又確認,他曾於《國安法》實施後,另開群組與張劍虹及馮偉光討論利用大數據報道中國新聞的可能性,因為他希望客觀呈現大陸實況,不論好壞如實反映,又指有部分中國新聞過於負面、誇大失實,但大數據可囊括不同觀點,望在英文版中做到訊息提及的想法,並指當時曾嘗試接觸大數據專家,但由於撰寫程式的人力資源不足,至他被捕時專家仍在作研究,最終因技術原因沒有任何進展。

黎另於2020年7月在群組表示有需要增加英文版新聞數量,馮偉光回應指「有重大新聞如美國制裁林鄭會即時增加」;黎庭上解釋,當時該版新聞數量不足以吸引讀者,他沒有特定希望增加哪類新聞,即使娛樂新聞也可以,馮只是提供例子,他本人沒有提到制裁;法官李運騰質疑,若然英文版創立目標是爭取國際支持,黎應該不是想報道娛樂新聞;黎就重申,因為報道不足,所以要擴張內容,他只希望增加新聞數量。

辯方又引述張劍虹供稱,馮偉光回應指會報道制裁行動,因黎一直以來的編採政策是報道「逆權、抗爭、sanction(制裁)」相關的新聞。黎強調,他在所有訊息都沒有提過制裁,只提過負面新聞,「所以他(張劍虹)是編故事(So he made it up)」,又指他不記得英文版有否報道制裁新聞。

Twitter帳戶由李兆富協助創立及經營

辯方之後轉就黎的Twitter提問,包括誰處理其帳戶及對方相關工作角色;黎供稱帳戶於2020年5月由前《蘋果》專欄作家Simon Lee(李兆富)協助他創立及經營,辯方展示的薪金證明顯示李的職位為助理集團行政總裁(Assistant Group CEO),黎形容李近乎是其徒弟(almost like my mentee),透露李在《蘋果》工作時已認識對方,兩人相識已久,李是自由市場經濟學者,故兩人不時討論,終變成其徒弟,而李是「技術上」(technically)處理其Twitter帳戶,包括開帳戶、追蹤其他帳戶、轉發帖文等,強調自己不懂如何追蹤其他帳戶,故李根據自己判斷作追蹤。

至於轉發帖文工作,黎指初期需取得他同意,後因他信任李就交由對方自行決定,而Twitter帳戶在2020年12月因保釋條件需關閉,帳戶之前追蹤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黎重申是李的決定。法官李運騰就關注黎是否不留意帳戶追蹤誰人,黎指因追蹤太多人沒有留意,如想知道相關資料會問李兆富;法官杜麗冰則追問黎帳戶在Twitter發出首個帖文是誰主意,黎指是其主意,李就提供技術協助,而最初就由Mark Simon建議而使用Twitter。

2018年重返《蘋果》時員工士氣非常低落憂公司倒閉

就控方證人楊清奇供稱曾與李兆富、盧峯(馮偉光)及桑普在黎住所晚膳,席上黎提出要在座人士提供新聞、評論供其發表,並直言希望通過社交媒體,擴大自己及《蘋果》的影響力;黎在庭上否認有說過「擴大自己與《蘋果》影響力」的言論,並解釋開設Twitter帳戶的原因,指根據Mark Simon稱,Twitter有多人追蹤,更易讓人了解香港正發生的事,只為更新香港情況,與增加影響力完全無關,「我沒那麼自以為事」,又強調其個人帳戶與《蘋果》無關,不會在個人Twitter帳戶提及《蘋果》。

辯方及後展示前《動新聞》主管張志偉於2020年6月1日、英文版創立翌日發送至群組的照片,顯示Luke de Pulford轉發宣布英文版創立的帖文,SWHK帳戶回覆建議他為《蘋果》專欄撰文,Luke de Pulford再標籖黎的Twitter 帳戶「@JimmyLaiApple」。黎庭上指他沒留意相關留言,當時也對SWHK沒有印象。

張其後在群組轉發有關Luke de Pulford的新聞,黎回覆「很好,但不知他寫的是否與香港和大陸有關,否則無乜用」;黎庭上解釋,當時只知道Luke de Pulford是奧爾頓勳爵的助理。另他確認,Twitter所有帖文均由他先撰寫,經WhatsApp傳給李兆富,由李修改及加上「Hashtag」(標籤)後發表,因他不懂加標籤,而李加入新標籤前會先徵求他同意。

辯方其後轉就「飯盒會」開始提問,黎智英確認他於2018年重返《蘋果日報》時,公司正經歷虧蝕,員工士氣非常低落,擔憂公司會倒閉,而群組對話訊息就顯示,黎、張劍虹、陳沛敏、張志偉於2018年3月至5月間,討論如何改善《蘋果》影像新聞、管理方式等,包括草議問卷徵詢員工意見。黎同意首次飯盒會於2018年10月18日舉行,但已不記得討論內容,而高層及中層會出席會議,包括張劍虹、陳沛敏等人。審訊周三(27日)續。

案件編號:HCCC51/2022

編輯:施芷珊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

評論

中共垮臺
2024/11/25 21:33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黎先生是當代諫臣,国之股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