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面臨寒冬 《台蘋》紙版畫上句號 讀者感謝《蘋》陪伴台灣人走過18年時光

0:00 / 0:00

《台灣蘋果日報》(下稱:《台蘋》)紙本周一(17日)畫上句號。台灣民眾在疫下仍特意購買最後一份《台蘋》,多家便利店早上已沽清,有讀者感謝《台蘋》陪伴台灣人走過一段很長的時光。而在《台蘋》,有資深員工淚灑當場,對《台蘋》走入歷史雖不甘心但覺無奈。(文海欣 台北報道)

最後一期《台灣蘋果日報》頭版寫上「再會」兩隻大字,感謝讀者18年來的支持,指「和讀者相約,在網上再相見」,並刊出19則《台蘋》創刊至今的獨家新聞及號外。

葉一堅:今年獨缺黎智英

《台蘋》周一報道,非執行主席葉一堅與社長陳裕鑫周日(16日)晚到印刷中心校對各版標題,與每位編輯同事「齊力完成了歷史性的任務」。葉一堅一度脫下眼鏡拭淚,引用《桃花扇》名句「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藉此抒發心中的情感,並說「每年開工黎智英都會參與,今年卻獨缺他,很感慨」。

資深員工:忽然之間甚麼都沒有了 好不甘心

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上周五被香港保安局凍結持有的壹傳媒股份。同日,營運持續虧損的《台蘋》宣布停刊紙本決定。

《台蘋》表示,會因結束紙本解僱300多名員工。一名在《台蘋》任職超過10年的資深員工李小姐(化名),因紙本結束而要離職。她當天收到通知後回到座位便忍不住哭起來,倍感可惜。她認為《台蘋》很優秀,不能繼續下去「好不甘心」。她說,沒有《台蘋》將對台灣影響很大,對新聞從業員來說則是失去一個「戰場」。她說現在台灣只剩三間主要紙媒,「忽然之間甚麼都沒有了」。

李小姐說:員工只是比他後來發布的新聞早大約10幾分鐘知道,然後覺得很突然,而且在疫情中大量解僱。可是,唉,也沒有辦法。大家都知道,黎老闆因《國安法》被捕,帳戶被凍結,雖然一直說跟壹傳媒本身營業沒有關係,但一定會有影響。到後來董事會做這個決定,你也可以形容是斷尾求生吧,所以不意外。

最後一期《台灣蘋果日報》頭版寫上「再會」兩隻大字。(文海欣 攝)
最後一期《台灣蘋果日報》頭版寫上「再會」兩隻大字。(文海欣 攝)

記者連跑十間便利店一《蘋》難求

台灣新冠確診近日突然暴增,街上頓時人煙稀少,但仍無阻台灣民眾特意外出購買最後一期《台蘋》。本台記者周一早上走訪萬華區至少十多間便利店,多家商店職員表示早於8點前,《台蘋》已沽清。

忠粉:台蘋陪伴台灣人走過一段很長的時光

從《台蘋》創刊便追看至今的讀者黃先生,特意到便利店購買《台蘋》,他對本台指心情非常複雜。《台蘋》在他心中,是資訊性第一名,有尖銳的採訪報道而且「較接近真實情況」。讓他最深印象的頭版是台灣棒球員王建民投勝,當時還有附送海報,全城搶購。他形容「久而久之,台灣人就知道只要有重要事情,《台蘋》就會有海報,令台灣人連結起來」。

他亦提到,香港「反送中」時,他特意訂閱《台蘋》一整年實體報,希望支持黎智英及香港運動。

黃先生說:《蘋果日報》陪伴台灣人及我自己走過一段很長的時光。我自己習慣上如果有些人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就會很欽佩他,他(黎智英)就是其中一個典範。一般人如果遇到個人身家財產家族都有危難的時候,應該都會往外跑,可是他選擇留下來,在香港和他認為值得的人一起奮鬥下去。

疫情下,雖然街上人煙稀少,但仍無阻台灣民眾特意外出購買最後一期《台蘋》。(文海欣 攝)
疫情下,雖然街上人煙稀少,但仍無阻台灣民眾特意外出購買最後一期《台蘋》。(文海欣 攝)

張錦華分析台蘋受網絡崛起及黎智英步入寒冬影響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接受本台訪問時分析,香港《蘋果日報》受中資廣告抵制,已相當困難,再加上新聞自由及政治打壓而面臨重大危機。雖然《台蘋》不受中資撤廣告等影響,但受網絡崛起影響,以致廣告大量下滑。

張錦華說:台灣的經營本身受到網絡媒體的衝擊,而未來的趨勢也不看好。加上黎智英本身作為總部的人面臨寒冬,所以我覺得台灣可以理解它必須要結束紙本。

從《台蘋》創刊便追看至今的讀者黃先生,特意到便利店購買最後4份《台蘋》,他對本台指心情非常複雜。(文海欣 攝)
從《台蘋》創刊便追看至今的讀者黃先生,特意到便利店購買最後4份《台蘋》,他對本台指心情非常複雜。(文海欣 攝)

2003年5月2日,《台蘋》在時值台灣SARS疫情最嚴重之際宣布創刊,18年來創下每日銷售份數最多和退報份數最少排行榜前3名成績。例如2012年1月15日,頭條「689萬票vs.609票 馬英九連任」,銷量71萬9,604份,成為台灣每日銷售份數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