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部周一(23日)公布2月工業生產統計,一掃肺炎對經濟構成打擊的擔憂。因農曆年因素工業生產增加20.34%,製造業更增加21.12%,雙創歷年同月新高;而整體1、2月工業生產年增率則達7.85%也創歷年同期新高。
台灣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王淑娟表示,台電子零組件有先進製程優勢、電腦電子業則延續中美貿易戰以來產線移回,因此受疫情影響較多為海外生產部分,台灣尚能維持增長態勢。
另外,台灣經濟部也公布了2月工業生產,因今年春節與去年落點不同,工業生產年增20.34%、製造業成長達21.12%。其中電子零組件業年增率達32.3%,積體電路業更達到直逼旺季的46.93%;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也達27.48%,汽車及零件業因車輛銷售佳,也有22.66%。
累計1到2月工業生產、去除農曆年休假因素觀察,表現也相當不錯。其中整體工業生產年增率達7.85%,也創歷年同期新高;電子零組件則年增24.4%、積體電路年增38.11%,主因5G、高效能運算等;而液晶面板及零組件業則年減10.6%,主因部分業者受武漢肺炎影響生產進度。
王淑娟分析,目前長期不明朗因素仍多,但廠商對3月相對樂觀。她表示,電腦電子光學製品與電子零組件業本來就是製造業的主力產業,目前訂單多已在去年第4季談定,疫情對第1季影響相對比較小,未來仍須看終端需求變化。
但她也警告,終端需求雖難免因疫情下降,但整體對台工業生產衝擊與國外比較應仍相對有限;因目前海外中低階部分較立即受衝擊,但台灣業者製造較高端的伺服器、網通等產品,隨疫情提升企業、網購對伺服器需求,又會帶動另一波生產,整體正負影響均有,但對台灣生產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