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在周四(30日)傍晚因病逝世,享年98歲。李登輝被稱為「台灣民主之父」,台灣民眾叫他「阿輝伯」,美國《時代》雜誌讚譽他是「民主先生」,而北京就叫他「台獨之父」。他是首位訪問美國的台灣在任總統,他留給世人的警世名言是「民之所欲、長在我心」(I do it with the people in my heart)。(鄭崇生/胡凱文/馬立克 報道)
李登輝出生及成長於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是台灣本省籍的政治菁英。1988年,接替離世的蔣經國就任台灣總統;1996年在台灣首次民主選舉中,成為台灣首位民選獲勝的總統。主政12年,促成台灣和平政黨輪替。任內曾以台灣總統的身份,在1995年訪問美國,並在母校康奈爾大學,以濃重的日本腔英文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Always in My Heart)的演講,期間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國家定位,道出西太平洋上一個經濟起飛後、從威權將轉型為民主直選總統的國家,想和世界交朋友。
李登輝曾拋出「追求以民主、均富統一中國」的論述,及在卸任總統前提出「兩國論」。他的政治取態牽動台灣本地以及台海兩岸格局。「民之所欲、長在我心」(I do it with the people in my heart) ,則是李登輝留給台灣與世人的警世名言。
前六四學運動領袖王丹向本台回憶,他在 2013年1月22日,在台灣與李登輝進行長達二個半小時的面談。王丹說,那時李登輝已經是年逾90歲的老人,但精力非常旺盛,身體非常好,見面原定一個小時,但李登輝當時興趣濃厚,一談就談了2個多小時。李登輝給王丹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他手不釋卷、博聞強記,從禪宗到量子力學,從明治維新到奧巴馬的政績,都淊滔不絕。
王丹說:我們會見沒有想到延長兩個小時,我們本來是不超過一個小時的,是他自己要一直講一直講,他自己談興甚濃。記得臨走的時候他拉著我的手說,「我九十二歲了,已經 不怕死了,現在最掛念的還是台灣的民主化。」我記得會談的時候,他頭腦非常清醒,每聊到一個主題,他就讓他的辦公室主任王燕軍,拿一個相關的書給我,我最後抱了十多本書回家。
王丹又說,李登輝對中國的民主化進程非常關注,並且以台灣的民主化經驗,鼓勵王丹為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做貢獻。
王丹:在會見中他其實對中國的民主化非常的關心,也提了很多的問題,也拿台灣的民主化經驗鼓勵我。李登輝先生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他的政治生涯也跌宕起伏,當然也充滿爭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一生主導的台灣民主化轉型。被稱為民進革命。這已經成為全球民主轉型的一個典範。
李登輝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年輕時曾加入共產黨。從政後受到蔣經國賞識及提拔。
1995年李登輝的訪美,打破了台美斷交17年以來台灣最高領導人訪美的禁忌。北京及華盛頓的行政部門對這位「民主先生」的美國之行,其實顧慮甚多。中華民國前外交部長錢復在回憶錄中曾經寫到,李登輝到訪美國土地,其行程安排,美方極力管制,包括取消原訂演講後的記者會。美國在台協會(AIT)前理事主席白樂崎生前也曾在回憶錄中說,對美國國務院而言,李登輝可說是台灣政治人物中首位「麻煩制造者」。美國的行政部門一路反對李登輝訪美,但是台灣成功運用美國國會與民間力量,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終於開了綠燈,發簽證給李登輝。之後,引發北京強烈抗議。而李登輝曾多次說過,成功訪美是他個人一小步,卻是中華民國的一大步。
就在李登輝訪美後的一年,中華民國在1996年舉行總統首次全民直選。中共以台海導彈危機脅迫台灣人民的自由選擇,美國派出兩艘航空母艦戰鬥群巡弋台海。台海導彈危機也引發台灣在大陸的情報人員曝光,國軍少將劉連昆被中共處死。
除了外交,李登輝在台灣順應民意催化民主,有「台灣認同推手」之稱。1999年7月李登輝卸任前接受德國之聲訪問,表明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簡稱:兩國論),大陸方面批對李登輝是「隱性」推動台獨。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