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就兩岸關係問題,對學界發表專題演講。馬英九認為,主張統一是根據憲法而來的,因為兩岸關係改變,他才提出「新三不」。馬英九指民進黨力阻兩岸關係發展,讓台灣人民嘗到苦果導至選舉失敗。馬英九又表示,只要大陸邁進民主,兩岸統一是沒有問題。(鍾廣政 台北報道)
馬英九週三(5日)出席東吳大學嚴家淦法學講座時指出,他提出不排斥統一的可能性,是根據憲法而來。兩岸統一,程序要和平、方法要民主,是急不了的,須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有大陸留學生提問,為甚麼他從主張「不統、不獨、不武」,變成「不排斥統一、不支持台獨、不使用武力」新三不立場,馬英九回應表示,「不統、不獨、不武」是在他總統任內的主張,現在兩岸關係一直改變,所以提出「新三不」。
馬英九說:就是不搞統一、不談台獨、不使用武力,這是我的看法。現在我們講的不排斥(統一),意思是有可能會,但也不一定會,完全要看條件跟時機,這對台灣來講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是和平、民主的,台灣人不會接受。我們這個主張,主要是讓台灣人民有更多主張未來的權利。
陸生問:所以當初是八年之內的主張?
馬英九說:那是我第一任跟第二任的主張,現在兩岸關係一直在改變,我覺得讓台灣老百姓了解這個問題,他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有大陸學生提問馬英九,為甚麼因為有人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就不讓協議通過。
馬英九表示,服貿協議是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續的一部分, 當初根據大陸的「十二五計劃」要發展服務業而設計,因為4、5年前台灣的服務業比大陸興旺。
馬英九說:台灣的服務業可以去大陸投資,對雙方都好,可惜沒有過,結果擺在立法院躺了四、五年,不是我要躺的,是民進黨要反對,他們不希望看到兩岸關係愈來愈密切,可以他現在嘗到苦果了。當雙方不密切時很多民眾都會受苦。又來了一個太陽花學運,他們自己以為愛台灣,結果害死台灣。現在他們終於了解,我們跟大陸維持良好的關係,對台灣是有利的不是有害,可是要花那麼大的工夫才證明,代價是不是高一點?
另一位大陸學生跟著提問,中國近年箝制網路和言論自由,是否會擔心兩岸的文化和思想愈走愈遠?
馬英九以這次大選綁公投為例,10項公投有7項過關,通過的都是和政府政策唱反調的公投,證明民主制度下政策不得民心就要改變。大陸只要漸漸接受民主,和兩岸關係良好,一切激烈政策都有台灣和民主制度的反對。
馬英九說:我當選總統的時候,是擊敗民進黨的對手,我做了八年國民黨又失去政權。現在他們又發生問題,只不過他們衰敗比我們快四年,這不是自我能夠控制的。民主政治來來去去是很正常的,政策不受到人民支持的話,他就可能投反對票。在這個環境,如果大陸也逐漸往這個方向邁進的話,我覺得雙方能夠透過一個民主程序決定(統一)當然是有可能的,我反而一點都不悲觀。
馬英九最後建議民進黨政府,「反求諸己做事實,回歸九二開新局」,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兩岸關係與九二共識,「相合則旺、相離則蕩、相反則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