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據報將於下周訪問中國,以「重設」兩國關係。一批英國國會議員則成立全新「跨黨派任意拘留及人質事務小組」(The All 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 on Arbitrary Detention and Hostage Affairs),旨在向英國政府施壓,讓黎智英等因「不公平審訊」而被別國關押的英國公民早日回家。黎智英的兒子黎崇恩周二(8日)出席小組成立儀式,同日與英國外交部政務次官衛倩婷(Catherine West)會面,是工黨政府首次有官員和黎崇恩會面。
《路透社》周三(9日)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指英國外相林德偉將於下周訪問中國,將在北京和官員會面,並在上海會見英國企業代表,以尋求減少和中國的對抗,重啟和中國的貿易及投資對話。不過報道指,在華企參與英國基建、人權及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牌照等議題上,英方不太可能作出讓步。
英中兩國的外交部暫時未有確認消息。報道又指,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Rachel Reeves)也考慮近期訪華,以重啟兩國自2019年中斷的經濟財金對話。

國會新小組成員促外相把黎智英列為訪華優先事項
當工黨新政府傳出再向中國示好之際,英國國會則成立全新的「跨黨派任意拘留及人質事務小組」,由保守黨下議員、影子外相凱恩斯(Alicia Kearns)及工黨上議員肯尼迪(Helena Kennedy )牽頭成立。
小組周二(8日)晚在國會舉行成立儀式,點名關注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等6名被囚禁在「專制國家」多年的英國公民。黎智英的兒子黎崇恩,以及帶領黎智英國際律師團隊的英國御用大律師加拉格爾(Caoilfhionn Gallagher),都有出席。
除黎智英被囚香港外,其餘人士分別被囚於印度、阿聯酋、埃及、伊朗和塞爾維亞。小組引述聯合國和人權組織的報告,指這6名英國公民的審訊都缺乏證據和法律依據。凱恩斯亦促請林德偉訪華期間向中方提出黎智英的案件,將其列為優先事項,「把黎智英帶回家」。
羅傑斯:小組施壓有助被囚者早日獲釋
有份出席小組成立儀式的英國人權組織「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創辦人羅傑斯(Benedict Rogers)接受本台訪問,批評英國政府在營救被囚海外的英國公民上,比美加等盟友軟弱得多。他認為新的跨黨派國會小組有助向政府施壓,讓這些英國公民得以早日回家。
羅傑斯說:「特別是對某些國家,例如是中國或一些中東國家的重要貿易夥伴,看來英國政府不想破壞這種關係。另外我認為,外交官中有一種觀念,認為在背後柔性地呼籲釋放被拘留者,比公開施壓更可取。當然,在某些情況下,靜默外交可能更有效,但不是所有情況都可以採取同樣辦法。 」

小組倡仿傚美國設「人質事務特使」
小組呼籲英國政府委任一位獨立於外交部的特使,專責處理「人質事務」。一直爭取營救黎智英的組織「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The Committee for Freedom in Hong Kong Foundation)公共事務及倡議經理埃莉薩·馮(Alyssa Fong)向本台表示,美國的「人質事務特使」(Special Envoy for Hostage Affairs, SPEHA)豎立了成功典範,加拿大及澳洲等國也相繼仿效。她認為英國也有必要設立這個跨黨派職位,持續跟進每個被任意拘留者的情況,不受政黨輪替影響。
埃莉薩·馮說:「目前,在沒有特使的情況下,我們只能依靠外交部不斷變化的人員。他們對每個案件所知甚少,也對人質談判一無所知。坦白說,若沒有任何具體計劃,他們除了呼籲釋放被囚者之外,也無法做到任何有意義的事。多年來,政府部長和外交部的職位一直在換人,我們需要一個有恆久職位的特使來追蹤這些人質的情況,為每個被任意拘留的人制訂計劃並持續執行。」
她表示,黎智英和其他被囚英國公民一樣,一直被自己的政府拋棄,是超越政黨政治的問題。她希望新的小組能集結所有黨派議員和倡議組織的力量,持續向英國政府施加壓力,而近期美、德等國和俄羅斯達成交換囚犯協議,正是向政府持續施壓的成功例子。
黎智英子首晤工黨政府官員
而除了出席小組成立儀式,黎智英的兒子黎崇恩同日又和主管印太事務的英國外交部政務次官衛倩婷會面,是首位和黎崇恩會面的工黨政府官員。羅傑斯對此表示歡迎,但認為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或外相林德偉等政府高層仍有需要和黎崇恩會面,並公開呼籲中港當局立即無條件釋放黎智英,以展示工黨新政府的立場。
黎智英被控《港區國安法》下的「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多項罪名,被囚已近4年。香港法院早前裁定他的三項控罪表證成立,押後至11月再審,屆時黎智英將出庭自辯。
編輯:陸南才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