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批Google未就《願榮光》禁令上訴 憂港府借民事訴訟作打壓成常態
2024.12.06
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發表最新研究報告,剖析《願榮光歸香港》禁制令案對香港司法制度的影響。報告詳細分析香港高等法院處理禁制令申請的經過、判辭內容,以及Google最後配合禁制令對香港言論自由的影響。有份撰寫報告的法律學者黎恩灝認為,法庭容許港府以「國家安全」之名,以民事訴訟作打壓工具,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而科網公司為求自保配合打壓,港人要繼續自由獲取資訊將是一場「角力」。
- 【香港法庭】上訴庭批《願榮光》禁制令 要法庭「完全接受」行政機關國安決定
- Google是否要下架《願榮光》 湯家驊:提供或便利人犯法就是犯法行為
- 《願榮光》在各地音樂平台再次下架 周博賢:不想煩便就範
報告以「National Security Deference or National Security Domination?」為題,詳細交代《願榮光》案的背景,包括2022年接連發生的體育賽事「播錯『國歌』」事件;高等法院原訟庭拒頒禁制令、其後被上訴庭推翻的判辭及法律理據;以及Google、YouTube等科網公司因應禁制令採取的行動。
法律學者:法庭選擇性引英國案例「站不住腳」
有份撰寫報告的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研究員黎恩灝接受本台訪問時指,即使原訟庭拒絕頒下禁制令,但從判辭內容可見,法庭並非以維護基本權利及言論自由為出發點,而是以「法律技術」觀點作理據;而上訴庭推翻裁決並頒下禁令,更是引用了一些新的角度去強調國家安全的凌駕性。黎恩灝形容,法庭的理據「站不住腳」。
他說:「上訴庭是很積極地去援引一些英國的案例去講,說就算在英國,法庭都會強調這些國家安全的事件,法庭是應該依據行政機關判斷去做(裁決)。但是我們在報告都說,上訴庭援引這些英國案例其實是選擇性的,而且是以偏概全。因為他引用的英國的案例其實很諷刺地,同一個案例裡面,如果看整個英國案例,其實他都提到為甚麼法庭會認為,這些和國家安全和反恐有關的問題,應該順從行政機關的判斷,是因為行政機關是由民主機制選出來。」
報告批Google未盡力維護言論自由
他形容,《願榮光》案例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容許港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利用民事訴訟作為打壓工具。不過「一隻手掌拍唔響」,報告指,選擇服從法庭命令的Google,其實有更多事可做。
黎恩灝說:「Google是有條件、有能力,可以去提出一個終極上訴。作為一個在網絡世界提供服務,應確保資訊流通、確保資訊搜尋的功能,但他沒有這樣做,而很快就接受了禁制令。」
美國會曾多次傳召科網巨頭高層
美國國會過往曾經就網絡安全、假消息煽動仇恨以至剝削人權等議題,傳召科網公司高層到聽證會解畫,及尋求改善方法。至於有何方式可向協助港府打壓人權的科網巨頭施壓,黎恩灝指出一個簡單的連帶關係。
他說:「如果Google認為,他們協助香港做這件事,會令到美國政府或美國國會去追究他,令他損失更加大的話,Google未必會做這件事。」
港人要自由瀏覽「被禁制」資訊將成「角力」
不過,要Google、YouTube這些科網龍頭「企硬」拒絕配合港府打壓人權,或會導致他們直接撤出香港市場。要平衡兩者,黎恩灝認為是「兩難」。
黎恩灝說:「Google這些科技巨頭,究竟它的議價能力是不是真的低到,它沒有辦法令香港政府進一步去想,香港政府是不是要用『維護國家安全』名義用到這麼盡?這個我們會問的就是,Google作為一個全球科網機構,為甚麼它連提出反對、向終審法院提出上訴這個行為都不做呢?如果它不做、而配合政府的話,它是不是間接或者直接是令到香港的言論自由、在網絡世界的言論自由的空間進一步收縮呢?」
他又以《如水》雜誌網站疑被港府封鎖為例,指「無國界記者」亦提供了新技術幫助港人「翻牆」瀏覽《如水》,形容港人未來要繼續自由瀏覽「被禁制」的資訊,將會是一場「角力」。
編輯:施芷珊 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