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详述香港营商风险 吁外企重估应否留守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就香港营商环境发表详细报告,指在《港区国安法》下,香港法治基础变质,加上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备受动摇,呼吁外资重新评估在香港投资的政治和经济风险。报告甚至说,北京或会为国内稳定而牺牲香港联系汇率。分析认为,香港基础制度被认定开始变质,信贷问题会首当其冲。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周二(7日)就香港营商环境发表详细报告,结论警告仍然留守在香港的外资企业,必须重估在香港投资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原因是香港的法治基础已变质,加上地缘政治风险升温,这都会令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动摇。
报告:北京或会为国内稳定 而牺牲香港联系汇率
报告更以较长篇幅研究香港联系汇率能否维持下去,强调香港政府已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金融政策,所有重大决定都是建基于北京的政治需要。
报告指出,联汇制度是建基于具可信性的领导组织,与及一国两制的表现,原本外界以为到2047年才需要担心联汇制度的稳定性,但过去3年香港出现了巨变,北京直接干预香港内部事务,令这种担忧提前至今天出现。而从理论层面看,香港政府是不愿意改变联系汇率制度,但问题是,当中国走资情况失控,中国政府为了维持眼前金融稳定,很可能不惜将港元脱离美元,转而跟人民币挂勾,甚至禁止香港资金自由流动,到时候香港政府无能力阻止北京这做法。现时最大的问题,是外界已经不再相信香港政府维持联系汇率制度的承诺,因为大家只会看北京的最终意愿。
分析:香港基础制度被认定开始变质 信贷问题首当其冲
香港时评人利世民在本台节目《财经自由讲》指出,就报告提及北京或有一天为了阻止其资金外流,或影响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他对此不完全同意。
利世民说:当然他要阻止资金外流有100种方法,是否要用联系汇率这个方法呢?而且这个方法是否有用呢?可以理性讨论,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愈来愈多机构,如联合国这些比较有认受性,到个别民间组织,大家一直对香港的看法,如果开始说(香港)基础制度开始变质,第一个直接影响的,肯定是香港信贷问题。
利世民续指,报告亦强调过去几年以亚太区作为总部的跨国企业,好多已离开香港,而且下跌迅速。他提及联合国近日根据《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提交的第4次报告,当中提及《港区国安法》令港司法独立废除等,他认为这些是国际企业衡量政治、经济风险的考虑因素。
利世民说:你的政治、经济风险高,便要打(折扣),日后拿外国资金的成本便高一点。整件事就是一环扣一环,令你香港现在所卖的股票、商业收租物业等,全部都要打折扣。
以香港为地区总部的境外公司 连续3年下跌
本台再翻查资料,投资推广署及政府统计处今年发表的「2022年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统计调查」,显示境外驻港公司数目为8978间,为近4年来首次跌穿9千间,当中2022年以香港为地区总部的境外公司共1411间,较去年少46间,为连续3年下跌,较2019年统计时累减130间。
报告:北京意愿已凌驾官僚系统和科学决策
此外,大西洋理事会也在报告指出,《港区国安法》凌驾于按照《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成立的政府机关,不论个人与商界均不容对《港区国安法》提出质疑。在《港区国安法》下,独立媒体和民主派政治人物受到打压,令到资讯自由受到损害,但这正正是一个现代商业金融系统的基本条件。
报告认为,过去两年香港复制中国大陆的防疫政策,说明了香港的施政已受到北京影响,也就是政治考量已凌驾于技术官僚系统和科学决策。
报告:企业难在美、中竞争夹缝中生存
另一方面,报告提出香港另一个重大营商风险,是夹在美、中两国激烈竞争之中,任何一方施加经济制裁,另一方都可能采取报复措施,外资公司,尤其是国际金融机构,会暴露在双重制裁的巨大风险之下,首当其冲的,是仍留在香港78家大型国际金融机构。
报告:商人不能在《国法安》中独善其身
报告引述一些仍留在香港的商人一些看法 ,以为只要不触犯《国安法》,就可以如常做生意 ,但实际上,按照中国的界定,《国安法》权力巨大到可以涉及所有经济活动,在大陆,连股票交易都可以说成与国家安全有关,这套定义随时都可以套用在香港。
报告:民事诉讼对商界起不了保护作用
报道认为,跟商界关系最密切的是民事诉讼案件,然而香港国安委随时可以介入任何案件,也就是司法决定权最终都是掌控在北京手上,而不是香港的法治系统。报告提出另一个风险,是私人企业的数据安全,因为国安执法人员有权力检查所有企业的数据库,甚至把数据传送至中国大陆。
报告:资讯自由与金融中心地位息息相关
报告最后一段总结说,要衡量香港商业金融中心地位是否仍被看重,只需看留在香港的本地和国际传媒的数量是否在萎缩,因为两者应该是成正比的。
本台亦向商经局查询回应,至截稿前暂未获回覆。
美重提法案 关闭香港驻美国经贸办
近日,美国甚至有两名参议员重提《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认证法案》(HKETO Certification Act),提出重新评估香港失去自治地位后,如认为香港经贸办不应再享有相关特权、例外和豁免,便应关闭,此举明显要对香港投下不信任一票。
记者:淳音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