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爆發】各地搶購呼吸機建ICU 過去三年耗盡財政建方艙

2022.12.20
【疫情大爆發】各地搶購呼吸機建ICU 過去三年耗盡財政建方艙 因為北京甚至整個北方疫情告急,醫療系統已不堪重負。各地醫院紛紛緊急搶購呼吸機和深切治療部(ICU)設備應急。
路透社資料圖片

以首都北京為首整個北方疫情告急,各地醫院不堪重負。有防疫官員透露,其所在工作組大部分人感染,並且買不到退燒藥。記者調查發現,各地醫院正緊急搶購呼吸機和深切治療部(ICU)設備應急。知情人指,政府三年清零政策耗盡了所有資金,沒有及時進行最需要的醫療資源和設備升級,突然躺平後,全國醫療系統不堪一擊。

直到周二(20日)為止,中國各地的醫院、特別是以北京為首的北方,各醫院慘不忍睹。各地出現的醫療擠兌,與2020年初武漢的情況相似,而這種情況在過去三年已反覆出現在封城中的上海、西安大城市。

重慶官員:連發燒藥都買不到

重慶一位分管市場的官員告訴本台記者,他們11月被關了一個月,結果12月1日突然躺平,立即就陷入了醫療物資緊缺的狀態。她們辦公室17人中15人被感染,即便是作為分管官員,她連發燒藥都買不到,更不用說一旦重症之後,能否在醫院用上呼吸機。

她說:那個重症的,需要用呼吸機的,現在是臨時抱佛腳。哎呀,之前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金錢都花在那個封控上面、靜默上面,修了那麼多的方艙,結果都廢了。但是放開了,大部分人發燒藥呀、甚麼感冒藥呀都買不到,包括我自己麼都搶不到

三年來只顧「動態清零」 全國醫院突一窩蜂搶購呼吸機等設備

疫情爆發至今三年,世界各國都已進入復常階段,而中國的醫療系統竟然不堪一擊、全無準備。本台記者梳理最近半個月以來網上公開披露的招投標資訊,顯示幾乎全國所有省市的醫院都在搶購呼吸機和與新冠救治有關的設備。

記者比對國內幾家大型呼吸機生產廠家的銷售情況,過去的一年多以來,各地醫院對此熱情不多。

疫情爆發三年後,只因為封控徹底失敗後,各地才想起需要呼吸機。(部分採購招標截圖)
疫情爆發三年後,只因為封控徹底失敗後,各地才想起需要呼吸機。(部分採購招標截圖)

本台記者就此聯繫上了正在緊急購買呼吸機的長沙市中心醫院,該院負責採購呼吸機的招標辦公室人員聽到記者提問即掛斷了電話。之後記者多次撥打也都被立即掛斷。

國內一家主要的呼吸機生產商在回應記者採訪時,以需要書面申請和材料為由,拒絕直面相關問題。

一名原資深醫療線傳媒人匿名告訴本台記者,疫情爆發三年來,無論是政府還是醫院,都把動態清零當成了最主要的目標。

她說:這不是很簡單嗎?我們三年一直都喊都是說動態清零要取得最終的勝利嘛。

體制內人士:封控欠下大量資金 政府走數 習曾任職正定縣發不出工資

一位體制內知情人明確告訴本台記者,在躺平之前,政府執行的是所謂的集中力量辦大事,實行所謂資源統一調配。無論是建艙,還是集中隔離、集中治療,都耗盡了各地的財政。當時並沒有計劃大量擴建深切治療病房等必須的醫療資源。並且,大量封控欠下的資金,政府也無法兌現。目前政府沒錢管了,徹底撒手不管。另一方面,這幾年醫院處境也急劇惡化,於是再次回到收費治療,所以急著買設備,擴建深切治療病房。至少,在醫院本身可以從中賺錢。

她說:對啊,因為現在出現了醫療擠兌呀,之前都是醫療資源統一調配的,國家給配,國家給空頭支票。他想買國家不給他呀,當然也沒錢買呀,現在都透支了。正定縣你知道嗎?習近平原來從正定出來的。正定縣財政局都發不出工資,都上訪了。現在是各個醫院自己配,現在治療全都自費,要收費的呀,他有錢賺呀。

資深醫療界人士:只有核酸公司掙大錢

同樣要求匿名的資深的醫療界人士告訴本台記者,清零政策下隨意的決策和腐敗疊加,是導致如今困境的主因。

她說:核酸公司之前都掙了大錢了,我認識的朋友就是一個個人的小公司,做南通核酸的,兩年掙了八、九千萬。所有的核酸公司他會找中間公司做呀,那些中間商都是跟當地有關係的才能去做了。我估計可能得要抓一批人吧,總要有人背黑鍋嘛。誰背黑鍋呢當然是核酸公司好,中國不就這樣嗎?領導又不可能認錯,那當然就是找商人的麻煩了。

本台記者就此多次致電國家衛健委,希望瞭解此事的全貌,但沒能得到回應。

本台今年6月曾報道,有研究估計其時中國在檢驗核酸上已花費3000億元人民幣,當中約一半費用發生在今年頭4個月。懷疑因為清零及核酸檢測耗費大量醫保金,當局7月起將約千種藥物剔出中國醫保範圍。而從當時起至於當局宣布「新十條」這段期間,各地採取大規模常態化核酸檢測,不少地方出現「一日兩檢」的現象,也有地方推進「15分鐘核酸採樣圈」計劃,各地並大躍進式興建方艙。

記者:黃小山/程文 責編:方德豪 網編:江復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