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報道稱中國正在甘肅省玉門市建造大約120個核導彈發射井,加上新疆存在的另外110個發射井,中國的核攻擊能力備受外界關注。不過,總部位於印度新德里的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周四發表 報告指出,中國故意泄露風聲,目的可能在於牽制對手,以發射井為誘餌,目的是為了耗盡假想敵美國的第一輪核打擊能力,再伺機於第二輪交鋒之中攻擊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
這篇由「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研究主任潘特(Harsh V. Pant)和副研究員博姆馬坎蒂(Kartik Bommakanti)聯合撰寫的報告認為,中國目前擴大核武庫背後最可能的原因是:避免其核武庫被敵人在首輪攻擊中迅速炸毁,而其假想敵主要是美國。
報告指出,華盛頓現時擁有3800枚核彈頭,加上其不斷增強的導彈防禦能力,令中國感到威脅。然而,報告亦強調,中國的核擴張也在於放範其他核國家,如俄羅斯和印度,即使俄羅斯目前不是最重要的關切。
報告引述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和美國科學家聯合會(FAS)的數據指出,中國的核力量大致在250至350枚核彈頭之間。潘特和博姆馬坎蒂強調,關鍵問題不在於中國為何或是否在擴大其核武庫,而在於其生產的速度和程度。他們認為,到底中國是想擁有數千枚可用和可部署的原子彈庫存,還是想擁有數百枚左右的核武庫,是影響區內安全的最關鍵因素。
去年,美國戰略司令部(USTRATCOM)司令理查德(Charles Richard)上將曾表示,中國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將其目前的200枚的作戰儲備增加一倍至400枚。報告警告,不排除中國大量興建核導彈發射井是為了誤導外界,既可能是為了掩飾其擁有的核彈頭導彈的數量,也可能是故意建造大量核導彈發射井,供未來拆毁,欺騙外界在裁軍。
報告又指,陸基核能力還使其假想敵在首輪攻擊時的目標數量大增,令敵方在第一次打擊中耗盡大量導彈。兩名研究員指出,對手的目標清單越大,中國的核武庫在第一次打擊中幸存的機會就越大,中國核威懾力亦可從而提高。文章認為,中國擴大其核力量的目的,如果不是為了與美國和俄羅斯的大型核力量相媲美,就是希望足以抵禦第一次打擊,然後實施報復性攻擊,伺機攻擊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
美國《華盛頓郵報》7月1日曾報道,中國在甘肅玉門附近沙漠區興建119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這些發射井可能是為「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設計,「東風-41」可攜帶多枚彈頭,射程最遠約1.5萬公里,打擊範圍可達美國本土。
記者/責編:方德豪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