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批評北京去年驅逐外省人 是對法治意知不足

0:00 / 0:00

中國社科院發表《法治藍皮書》,批評北京市去年驅逐大量外省民工離境,反映政府對法治意識不足。有律師認為,雖然社科院能認清事實,但政府是否知錯能改,令民眾日後可以生活在法治社會,還有待觀察;亦有維權人士則指,社科院發表《法治藍皮書》,實際上只是為了幫官方舒解民怨。(楊默 報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周四(22日)發布《法治藍皮書》,回顧過去一年中國的法治情況。其中提到去年北京市政府以疏導非首都功能為由,展開大規模安全隱患排查行動,導致大量所謂「低端人口」被迫遷離。社科院批評,當局在行動前,沒有得到充份的公眾參與、民主協商過程,甚至沒有有效的公開資料,造成大量社會問題,反映政府處理社會問題時的法治意識不足有待加強。

四川律師冉彤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雖然藍皮書能認清事實是好事,但是在中國,知道是一回事,實際上,要兌現法律賦予人民的權利並不容易,因為「低端人口」的問題的確是政府官員出錯,但卻沒有按法律對官員問責。

冉彤說︰藍皮書能認清事實,也是一個進步,實在的說,依照法律的話,有關官員要問責的,這個都沒有做。雖然有法律保護老百姓,但是在實際兌現,還是很困難的。這個就是中國的一個問題,法律有很多東西,規定了很多東西,但是老百姓的權利要兌現很難的。

北京維權人士胡佳也認為,國務院轄下的社科院,這次主動提到北京去年處理「低端人口」事件,法治意識有待加強,只是務求舒緩民怨,表達官方也有反思,但實際上對官方是毫不影響。

胡佳︰就是舒緩一下。就是說我們在這方面有檢討了,可是就是責任人從沒檢討過。就是下達命令和下手的人沒檢討過。一個旁系的,就是國務院下的一個智庫,裡面提到,又有甚麼用了?唯一用處就是讓受害者,覺得原來他們也反思。社科院只是本身用柔性的用詞,來表達有檢討,實際上完全沒有任何用處。

北京律師莫少平就質疑,擁有官方背景的社科院,是否能完全代表民間的意見。他也透露,他們一群律師、法學學家,在去年12月就政府的驅逐行動提請違憲審查,按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應給予回應,但至今仍是石沉大海。

莫少平說︰如果藍皮書屬於官方的評論的話,可能不能代表民間的意見。北京市低端人口,我們包括江平律師、包括賀衛方,我們給意見,希望全國人大常委對北京市回覆我們,這是公民都有權利,但現在也沒有回覆。

社科院的《法治藍皮書》亦提出,剛剛在兩會中通過成立的國家監察委員會,與中國共產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合署辦公,可能會成為黨政高度合一的機關,實則上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如何建立監察委員會的自身監督機制,以及避免黨政合一可能引發的弊端,都是未來監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處。

冉彤就表示,法律界也在討論兩個機關合一以後的問題,有可能會變成政府部門國家監察委員會的背後,實際上是中共的紀律檢查委員會,令到司法機構無法正常受理案件。

冉彤說︰大家法律界都在討論,合一以後,它可以對所有的公民都用關押的手段。如果關錯了以後,告監察委,你這個法院敢不敢受理?監察委就是紀委,哪一個法院敢判紀委做錯了?至於能否做到,則有待觀察。

但《法治藍皮書》卻在總結中指出,內地去年的行政決策法治化取得重大進展,中國法治邁入新時代 ,司法透明度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