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即將卸任,在10月1日交棒給荷蘭前首相呂特(Mark Rutte),他周四(19日)在華府智庫「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舉行的座談會上發表告別演說,認為「自由比自由貿易重要」,歐洲應從依賴俄國能源中得到教訓,降低對中國關鍵產品的依賴,勿再犯下同樣錯誤。
斯托爾滕貝格是在2014年接任北約秘書長,他透露曾任挪威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的父親曾說「北約沒甚麼事可做」,豈料自那一年起,北約面對多項挑戰,包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克里米亞(Crimea)、全球疫情衝擊、中國對印太地區日益強勢,以及網絡攻擊日增,帶來連串安全議題。
總結長達10年的任期,斯托爾騰貝格提出了5個必須汲取的教訓,首先,他強調北約成員國必須「願意為和平付出更多代價」。
斯托爾滕貝格說:「我們必須願意為和平付出代價。投入的金錢越多,防禦能力越強大,威懾措施越有效,歐洲就越安全。」
斯托爾騰貝格認為,面對來自莫斯科的持續威脅,未來幾年須進一步增加支出,國防預算佔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比重需要超過目前的2%。北約32個成員中有23個,料今年能達到2014年設定的國防預算佔GDP 2%的目標。
斯托爾滕貝格說:「好消息是,我們已經履行了10年前作出的承諾。壞消息是,這已經不足以保護我們的安全。」
「自由比自由貿易更重要」
其次是「自由比自由貿易更重要」,北約成員國需要防範中國如俄羅斯般,對歐洲的安全構成挑戰。
斯托爾滕貝格說:「不久前,許多盟國認為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只是純粹的商業行為。這是錯誤的想法。俄羅斯利用天然氣作為武器,試圖向我們施壓,並阻止我們支持烏克蘭。我們絕不能在對待中國時犯下同樣的錯誤。」
斯托爾滕貝格認為,歐洲應致力於降低對中國的稀土等貿易依賴,避免再犯依賴俄國能源的戰略錯誤。他又指出,在盟國互相降低貿易壁壘的同時,應限制出口先進技術到潛在敵對國家,「歐洲不能以長期的安全需求為代價,來換取短期的經濟利益」。
去年,中國是歐盟最大的入口夥伴,也是繼美國和英國之後歐盟商品出口的第三大夥伴。歐盟對中國貿易逆差已存在超過十年,從2011年的1,290億歐元增長至2023年的2,910億歐元,增長超過一倍。
軍事實力是對話的先決條件但有局限性
第三,「軍事實力是對話的先決條件」,斯托爾騰貝格以北約對烏克蘭的軍援為例,強調北約和盟國必須確保基輔在談判時能夠「從強勢地位」出發,「未來任何的和平協議都必須得到強大且持續的軍事支持,不僅僅是書面協議」;他表示,烏克蘭較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接近北約,而俄羅斯總統普京自信能夠在戰場上實現其目標,雖然軍事手段無法改變他的想法,但可影響他在戰場上的部署,透過對烏克蘭提供更多軍援,讓他意識到訴諸武力須付出高昂代價,從而更快結束戰爭。
第四,斯托爾騰貝格坦承「軍事力量有其局限性」,並以阿富汗戰爭為例。他指出,雖然北約在美國領導下進行反恐作戰,但20年下來,塔利班最終仍重掌政權,顯示軍事行動的局限性。
斯托爾滕貝格說:「因此,我們學到的教訓是,未來在北約領土以外進行的任何軍事行動,必須明確行動目的,並且必須誠實面對我們能夠達成和無法達成的目標。」
最後且最重要的一項教訓是「不能把大西洋兩岸的連結視為理所當然」,斯托爾騰貝格提醒美國和歐洲不要走向「孤立主義」,呼籲歐洲和美國都應重視跨大西洋的合作,特別是面對當前的全球安全威脅,「只顧短視的國家利益而忽略長期合作,對我們沒有好處,孤立主義無法保護任何人」;他強調,歐洲並非坐享受美國的安全保障,歐美須共同為和平付出努力,才是唯一能長治久安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