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網信辦點名批評的網絡媒體《今日頭條》,宣佈增聘約二千名編輯,加強審查工作,並明言黨員優先。不過外界普遍認為,做法只是為了取得當局「信任」,這種擦邊球的做法未必能奏效。(文宇晴 報道)
擁有近二億用戶的網絡平台《今日頭條》,因為被國家網信辦批評,傳播色情低俗信息而遭整改。該平台近日在網上發出招聘廣告,表示要招募約二千名編輯,大規模加強內容審核團隊。招聘廣告指明,每個員工每日要審核平台約一千條文章內容是否違規;廣告更特別強調「黨員優先」。
獨立中文筆會作家梁太平相信,招聘廣告刻意強調「黨員優先」,似乎是為了令當局「放心」,同時亦能給外界製造「平台得以解封」的假象,繼續吸引更多的讀者。
梁太平說︰我覺得可能會變成一種「精緻化」的控制吧,不是更加嚴密,而是那種更加深層次化的管理。對異見人士(信息)當然很嚴密地進行屏蔽,但是又會製造一種聲音、給人一種假象,就是還有發聲的渠道。如果管理得太緊的話,可能就沒有觀眾了吧。
香港資深媒體人士蔡詠梅認為,由於大陸當局針對互聯網信息的監控程度,只會愈來愈嚴格,《今日頭條》招募大量編輯只是為了配合當局。她批評,在這樣的自我審查環境下,網上的言論空間只會愈來愈窄。
蔡詠梅說︰招聘更多編輯不是為了增加資訊的發放,而是為了審查。平時大家不會很關注,以為《今日頭條》不是很政治化的媒體。因為當局覺得八卦新聞較多的媒體最容易被滲透。因為當局現時最怕的是,海外的甚麼風吹草動會影響到大陸。因而當局日後對信息的篩選,可能會控制得更嚴。
廣東維權人士張唯楚過去曾利用網上平台發表文章,為離奇死亡的哥哥張六毛喊冤,可是文章發表不久便被屏蔽。她也有關注《今日頭條》招聘的廣告,不過她不認為,這樣先作自我審查,試圖避過當局審查的做法有用。
張唯楚說︰如果單憑用機器審核內容的話,可能有人會通過一些變化來避開。科技的發展不是能夠保障到言論的自由,只是讓普通老百姓多了聲音的渠道,但是當局也會把這些渠道或漏洞,想辦法堵死。
網民伍先生亦認為,在大陸,媒體只會是官方的喉舌,沒有例外。
伍先生說︰現在透過網絡表達一些觀點,都要經過很嚴格的審核。大陸的媒體都是同一命運,就是(民主自由等)言論和信息很難過關的。
綜合大陸媒體報道,《今日頭條》由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張一鳴於2012年3月創建,目前內容審檢編團隊已經超過四千人,副總編輯徐一龍向媒體稱,日後還會繼續聘請,預計很快突破一萬人。
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在去年12月29日,點名批評《今日頭條》和《鳳凰網》發放色情低俗信息,干擾網上傳播秩序,並勒令停止違法違規行為。及後,《今日頭條》宣佈關閉其中最受關注的「社會頻道」,查封及禁言超過一千個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