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局周日(7日)公布最新的外貿數據。今年首10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突破31萬億元,但單從10月數據來看,不論是出口還是進口的數字,按月比較(環比)卻回落。有經濟學者解釋,這與東南亞地區的疫情好轉有關。亦有學者估計,中國經濟增長仍有放緩的趨勢。
中國海關總署周日公布最新的外貿數據顯示, 今年首10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為31.6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2%。其中,出口17.49萬億元,同比增長22.5%;進口14.18萬億元,同比增長21.8%;貿易順差3.31萬億元,同比增加25.5%。
今年首10個月,東盟成為中國第一貿易伙伴,佔中國外貿總值 14.4%;其次為歐盟,佔13.7%;美國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佔12.5%。至於有傳中國限制其龍蝦入口的澳大利亞,有港媒表示,兩國貿易數據自去年錄得增長,今年 10 月,中國向澳大利亞出口數字同比增長 22.4%,而入口則同比攀升 24.3%。中國對澳大利亞貿易逆差為 64.2 億美元。數據顯示,即使近年中國和美國、澳大利亞的貿易關係不佳,但雙邊貿易仍錄得增長。
然而,中國的進出口數字按年比較雖然均有所增長,但單從10月的數據來看,按月比較卻掉頭回落。中國海關總署表示,10月份進出口總值3.34萬億元,同比增長17.8%,環比下降5.6%。其中,出口1.94萬億元,同比增長20.3%,環比下降2.1%;進口1.4萬億元,同比增長14.5%,環比下降10%。
香港經濟學者: 10 月出口環比下跌屬季節性效應
中國外貿增長雖然勝於疫情嚴重的去年同期,但增速卻比對上一個月放緩。這是為甚麼呢。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周二(9日)對本台分析,10月份的出口數據會較9月份少,通常是因為季節性效應。
莊太量說:(同比)創新高,你看到是基數效應。去年同期已經高於疫情之前,今年更加創新高。但環比為甚麼會下跌呢?原因就是通常9月份的數據都比較高,環比會下跌,每年都是這樣,因為季節性效應,而且11月感恩節、12月聖誕節的貨期,通常都是9月末便要出口。
東南亞等地疫情開始受控 中國出口貿易優勢難以持續?
萬神殿宏觀經濟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中國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柏瑟姆(Craig Botham)向《彭博》解釋中國早前出口表現強勁的原因,指某程度是因為越南、印度及馬來西亞等地爆發大規模疫情,導致工廠關閉,於是讓中國工廠今年取得訂單,「供應鏈問題似乎成為了中國的福音。」
中國經濟學者司令亦認同有關看法。他說,直到今年下半年,該些地方的疫情開始受控,重新掌握貿易優勢。
司令說:今年下半年的時候,東南亞地區的疫情控制情況變得相當好。所以說,現在東南亞地區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相對來講這個比較優勢就轉移到他們那裡。中國想要在勞動力成本、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還有勞動力密集型的國際產業轉移的大趨勢中,想要和東南亞地區競爭的時候,優勢就顯示不出來。所以中國在8、9月份之後,整個貿易數據的惡化是非常明顯的。
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政府宣布從今年10月1日起,胡志明市逐步解封,將市内工業園區、出口加工區、高科技園區、軟件園區為核心逐步復工復產。
中國第四季度 GDP 增速無可避免放緩
對於中國第四季度經濟,司令及莊太量都估計增長或繼續放緩。 司令認為,中國目前面對限電、疫情反彈等問題,東南亞的貿易優勢得以放大,估計當局在短期内難以找到可以拉動經濟增長的突破口。
司令說:國際產業鏈、資本鏈的轉移,正在使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速逐步超越中國大陸。這樣一個趨勢下,會讓外界普遍懷疑,中國經濟增速確實受到以上幾個因素影響。 特別是從内需也好,外貿外需也好,都找不到一個很好的能夠支撐中國長期增長, 特別是能夠在明年春季的時候,能夠讓經濟企穩回升的立足點。也讓我更加對未來,特別是中國2022年上半年的經濟預期,感到非常悲觀。
莊太量則指出,基於國内因房地產投資減少、内部消費放緩等因素,拖累中國整體經濟表現。參考上一季國内生產總值的數據,他估計,第四季增長或僅得3.3%至4.5%。
據中國官方數據,今年第三季國内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4.9%,低於市場最低預期的5%,亦較第一季的18.3%、第二季的7.9%的增速急速放緩。
記者:鄭日堯 責編:方德豪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