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前想後】鑑古知今——蘇聯解體的經濟因素

0:00 / 0:00

1970至1980年代,當時的人根本無法想像,唯一能夠與美國較量的蘇聯會解體。這個超級強國擁有龐大領土,控制東歐及中亞地區;軍事實力雄厚,更於1979年入侵阿富汗。在1973年全球石球危機當中,當資本主義陣營出現經濟衰弱的時候,蘇聯因為發現西伯利亞油田而成為當時主要的收入來源。但1986至1991年間,國內急劇的經濟變化,加上工業發展出現了結構性困難,最終導致其共產主義帝國解體。

今集節目從經濟角度,包括國際原油供應及油價變化、太空科技的競爭、工業轉型、農業發展、美元幣值的高低、蘇聯對外借貸等面向作初步的分析;從而預視「歷史不是機械形式的重複,但變化的本質卻有連貫性」的原則,從而啟視當下政局在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

主持:黃偉國

(以上評論純屬主持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參考資料:

Peter Schweizer (1994). Victory: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 Secret Strategy that Hastene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The Atlantic Monthly Press.

曾鏡濤(2006)。〈石油危機與蘇聯解體之關係〉,《二十一世紀雙月刊》,96,頁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