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長王毅上周(24日至30日)展開中東六國之旅,展開中東六國之旅,訪問了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阿聯酋、巴林以及阿曼。當中,中國與伊朗當日簽署為期25年,投資4,000億美元(折合近3.1萬港元)的合作協議最為觸目!
中伊這項為期25年的協議詳情雖未公布,惟相信涵蓋中國對伊朗能源和基礎設施等重大部門的投資。《華爾街日報》27日報道指,根據2020年流傳的草案,它包括中國投資伊朗基建計劃及能源產業。《紐約時報》同日稱,協議的一部分規定,中國向伊朗投資約4,000億美元,以換取石油。《華爾街日報》又引述伊朗半官方的塔斯尼邁通訊社(Tasnim News Agency)指,中國及伊朗同意共同設立銀行,它可助伊朗避過美國制裁。
中央社指,伊朗前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去年7月曾指控德黑蘭當局在伊朗人民不知情下,正「與外國就為期25年的新協議展開談判」。當時伊朗外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曾保證協議「不會有秘密」,並承諾會公佈協議內容。惟直至中伊兩國簽署協後,扎里夫的承諾仍未兌現。另外,這份協議引起伊朗民眾不滿,在Twitter上出現「#對中國伊朗協議說不」(#No2ChinaIRAccord)的熱門Hashtag。
美國的制裁令已有效禁止伊朗使用全球銀行系統下,王毅此行伊朗,是不是擺明要協助伊朗擺脫美國的制裁嗎?
查實,中國在伊朗既設立銀行,又主動當伊朗石油大買家,與中國去年遠遠未買夠《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所要求的美國能源有關。王毅此行,無疑壯了伊朗的贍,令伊朗大膽要求美國撤回對伊朗制裁,重返核協議。
《華爾街日報》警告拜登政府,若中國在伊朗等國家挺進,擴大其地緣政治影響力,可能會在全球範圍合作,破壞美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例如伊朗及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問題、中俄協助朝鮮避過聯合國制裁、中俄支持委內瑞拉政權等。
主持:鄭宇碩、曹嘉超
(以上評論純屬主持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