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新型栈桥船问世 滩头攻势升级?台湾危矣?| 兵家常事

最新视频显示,中国不仅建造了用于登陆台湾的特种泊船,并且在海滩进行了演习,来测试这种特种泊船的功能。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这种特种泊船的具体性能。中国解放军真的在考虑攻打台湾么?

在今年早些时候广州龙穴造船厂的卫星图片中,正中央就是正在建造的这种特种驳船,长度大概为100多米。泊船船头有一个桥塔,桥塔通过钢筋拉着一个公路的桥面。从卫星图像来判断,全部展开之后,整个桥的长度可能达到130米以上。

这种桥有两个桥面,一个短的,一个长的,用于保持平衡。在航行的时候,长的一面高高竖起,短的一面放在船身上并固定住。而当在滩头登陆时,这个桥面就会旋转90度,长的一面放到滩头,短的一面竖起,通过钢筋两者相连,提供支撑力。类似我们常见的斜拉桥,我们在台湾和美国都能看到这种结构。比如台湾著名的台湾高雄的高屏溪斜拉桥,美国有我家附近的坦帕阳光大桥

中国的特种泊船结合了公路桥和船舶的功能。从龙穴造船厂的情况来看,原本至少有5-6艘正在建造中。而有三艘原本建造的泊船已经离开位置。根据军事评论员舒加特的分析,这些特种驳船应该是在3月9日之后的某个时间点离开龙穴造船厂,之后参加了滩头的军事演习。

中国的这种特种船让人联想到诺曼底登陆时的桑港。诺曼底沙滩地区在士兵登陆之后,滩头作战需要投送大量的运输补给物资。然而,诺曼底地区是没有港口的,运输船无法靠近滩头,一旦靠近就会搁浅。所以当时盟军想了一个办法——能不能在诺曼底的滩头人工建造一个港口呢?这就是桑港。它的所有部件是在英国制造的,由混凝土和各个钢板制成。每一条桥面由上百个混凝土浮桥作为支撑,上面有钢板制成的路面,最前端有一个特制人工码头,支撑脚插入海底。当时盟军凭借桑港向滩头运输了200万名军人、400万吨补给和50万辆各型车辆,可以说是诺曼底胜利的一大功臣。

中国的特种泊船参考了诺曼底登陆桑港的设计,并结合现代科技,达到了更好的效果。且听我慢慢分析。

解放军新型栈桥船问世 滩头攻势升级?台湾危矣?| 兵家常事 最新视频显示,中国不仅建造了用于登陆台湾的特种泊船,并且在海滩进行了演习测试功能。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信号,说明解放军 正在非常严肃地讨论登陆台湾的战术,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第一,多个这种特种泊船可以连接使用。在视频中,出现了三个泊船首尾相连,有点像当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使用的铁锁连环。后面的船将公路桥架在前一艘船的船身上,前面的船再将公路桥架在另一艘船身上,延绵不绝。这三艘船连接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大约800米左右的栈桥。这个栈桥可以用来连接大型的滚装船或者其他货运船。不排除在未来,若有八到十艘这样的泊船首尾相连,就能形成长达2公里的公路桥。

第二,这种特种泊船有一个特别特殊的功能,就是它的船底下伸出支柱,将整艘船立于海面之上。这是我第一次在两栖登陆作战的船只设计中看到这种结构。

它有两个作用。在滩头登陆时,水深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每艘船的高度是不一样的。而通过这种支撑桩的方式,就可以调整整个公路桥的水平高度,使得它们保持一致。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使得整个栈桥更加牢固。简单来说,它就是把浮桥变成了一座公路桥。如果没有这些支撑桩,船只浮动在水面上,就算你用非常紧固的方式将多艘船连接在一起,船体依然会随着风浪摆动。特别是在台湾海峡海况不佳的情况下,当大风大浪来袭时,这种连接的栈桥就很可能被冲散。但现在不一样了。当它把支撑桩放入海底并升起船身时,船体就与水面脱离开来,不再是一个浮桥的概念了。巨大的重量压在桥墩之上,桥墩的支撑桩深深插入海底,为其提供了足够的稳定性。这样一来,即使遇到大风大浪,由于船体不再与水面直接接触,使得这种公路栈桥的抗风浪能力大大提升。

中共特种驳船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有不同的类型,目前看起来至少有三种类型。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最靠近滩头的船只有四个桩角,后面两艘船分别有六个桩角,这说明最前面的船和中间的船在构造上有所不同。这也可以理解,因为水深不同,作用不同,设计可能也会有所不同。那么,第三种构型可能就是用来连接滚装船和公路桥的。

==================================

不得不说,中共海军的这种新型特种泊船,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精心设计的一款产品。这种搭建方式有4个好处。

第一,就是搭建时间快,整个栈桥的连接在一天之内,甚至数个小时内就能完成。而在二战时期,盟军为了建造桑港花费了数天的时间。

第二,这种方式稳定性更好,二战时桑港的每一个部件都非常小,可能是一个混凝土土堆,可能是一个防波堤。在风浪大的时候,一旦受到冲击,这些栈桥连接不紧,就可能被冲散。

在诺曼底登陆时,盟军建造了两个桑港,其中一个位于奥马哈海滩的美国桑港,就被风暴完全摧毁,无法使用。

剩下位于英国剑滩的一座桑港持续使用,被称之为丘吉尔港,一直使用,立下汗马功劳。而中国这种特种船避免了这一缺点,它的每一个组件就是一艘船,二战时期的桑港需要成千上百个组件,每个组件体积重量很小,经不起风暴的摧残。而中国的这种搭建方式,每一个模块就是一艘船,模块更少,只需要4,5条船首尾相连就可以了,抗风浪能力大大提升。

这带来第三个好处,就是不需要防波堤了。二战时期的盟军为了建造桑港,至少在桑港外围建设了两层防波堤,就是为了抵挡英吉利海峡的风浪。但位于奥马哈海滩的桑港依然被风暴完全摧毁,无法使用。而中国的方式不再需要防波堤,因为整个桥面都在水面之上,风浪再大,也不会晃动桥面。而整艘船将自身的重量压在支撑柱上,支撑柱插入海底,提供了更好的稳定性。这样自然就不需要额外的防波堤了。

第四,这种泊船可以在一些原本不适合登陆的地方使用。我们来看这张地图,原本大家普遍认为台湾只有几处适合登陆的红色滩头阵地。但这种特种泊船投入使用后,国军的防守面积不得不进一步扩大,更多的沿海地区可能成为中共解放军的登陆点。

=======================================

但是,这种特种泊船不会直接用于滩头抢滩登陆。原因很简单,这些船只采用民用标准,移动非常缓慢,现在的卫星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它们的位置,非常容易遭受远程火力打击,在海面上被摧毁。而且它的组装需要时间,虽然比二战时期的桑港要快,但至少也需要几小时,这完全无法用于滩头抢滩登陆作战。在抢滩登陆时,解放军面临的将是国军的猛烈炮火,根本不会有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来组装这种栈桥,再将士兵输送上岸。

它的用途只有一个,就是在中共军队建立滩头阵地、确保滩头安全后,再将这种特种泊船调往滩头,形成公路桥,连接后方的滚装船或大型货船,提供运输补给。也就是说,它仅用于后勤运输,只有在抢滩登陆作战胜利后,才有可能看到它的投入使用。

这种船确实更加先进,但现在的战争环境也与二战时期完全不同。中华民国国军有各种远程武器可以直接对这种特种驳船进行远程打击,无论是台湾目前拥有的海马斯火箭炮,还是各种雄风导弹,都可以对其进行远程精准打击。美国的F35也可以携带各种精确制导炸弹和导弹将其摧毁。

对于台湾来说,这种特种泊船并不是当前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台海战争的模式与乌克兰战争完全不同,战事必定会先从导弹对攻开始,然后进入空战,双方争夺制空权。紧接着美国与中国的海上舰队展开决战。只有在中方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后,才会出动两栖舰队进行滩头登陆。而在滩头登陆成功后,我们才可能看到这种泊船建立公路桥,连接后方的滚装货船。所以大概率我们可能不会看到这种特种驳船的使用。

不过,这种特种泊船的出现,必然要给中华民国国军敲响警钟。军事作战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步都需要进行科学计算。中方为何建造这种特种泊船?正是为了给滩头部队提供大量补给,并克服地理劣势,在大风浪条件下,架设类似公路桥梁。

这说明,中国军方正在非常严肃地讨论登陆台湾的战术,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信号,也是中华民国国军与美国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

(特约主播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