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主之路(之一) 我的总统自己选

【 台湾民主之路(之一) 我的总统自己选 】

台湾人民当家作主

“中华民国万岁!”

“2020,台湾要赢!”

“小英小英小英! 当选当选当选!”

谁说华人不能有民主? 每四年台湾就会出现这样热闹的场景。台湾选民已经很习惯选出自己的领导人。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手中的选票上。2020年1月11日,每个选民有三张选票,一是总统票,二是政党票,三是立法委员。

在台北市立委选举的第三选区,蒋万安和吴怡农这组立委候选人被称为“男神之战”、“双帅对决”。蒋万安是蒋家后代,吴怡农的家庭曾受威权体制之害,他们的故事正是台湾民主的缩影。

蒋万安是蒋介石曾孙,蒋经国的孙子。蒋万安曾在美国担任职业律师,2016年当选第九届立法委员,选前放弃了美国绿卡。2020年他寻求连任竞选第十届立委,是唯一从政的蒋介石家族第4代,也是国民党明日之星。

2020年立委选举,民进党派出同样曾留学海外,拥有高学历和高薪工作的吴怡农应战。吴怡农曾在香港高盛任职,被称为“高盛金童”,放弃美国身份返台加入陆军特战队,退伍后担任公民记者,接着投入政治。

吴怡农的父亲吴乃德曾参与党外运动,吴乃德的博士论文研究国民党如何巩固威权政体,是国际政治学界研究台湾时最广泛阅读和引用的著作。吴乃德因此一度遭台湾中央研究院指控反政府而拒绝聘雇,两年没有工作,如今是中研院学者。

吴怡农: “我们是一代跨一代,继续壮大我们的民主。”

蒋万安: “四年前第一次出来参选,大家对我认识不深,对我的印象当然可能都是蒋家的后代。现在选民看到我第一句话(会说)你是我们选区的立委。”

自从举行总统民选以来,台湾人先后选出生长于日本殖民时代的李登辉,台湾之子陈水扁,出生于香港的外省第二代马英九,以及有原住民及客家血统的

蔡英文。从万山不许一溪奔到海纳百川,这条路是怎么走出来的?

殖民觉醒 争取自治

台湾在日本统治初期的抗日运动都被压制,1920年代,日本国内各种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台湾知识分子将反抗运动转化为文化觉醒,促成台湾第一波民主运动。

吴乃德说:“ 当时全世界各种思潮,无政府主义、妇女平权,还有自由民主等等,尤其社会主义,所有思潮都在台湾,整个台湾都开始觉醒。”

台湾文学家林献堂受中国思想家梁启超启发,于1921年领衔发起“台湾议会”的请愿活动,向日本政府争取台湾自治,医师蒋渭水于1921年创立“台湾文化协会”,将请愿活动推至全岛,点燃民主的火种。

蒋渭水的曾孙蒋宝漳说:“文化协会应该可以定位为当时台湾民众一个启蒙的总机关。蒋渭水在1920年认识到林献堂先生,知道了他在推动台湾议会请愿运动,觉得说这个运动其实是台湾人独一无二的活路,台湾人想要有自己自主的权利的话,一定要经由有自己的议会开始。”

蒋渭水借文化协会展开一系列启蒙运动。1927年他创立“台湾民众党”争取地方自治,台湾文化协会的仕绅持续在全台各地宣讲现代知识,唤醒台湾人的民主意识,提出“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口号。1935年,日本政府开放台湾人参与一小部分的地方自治。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王业立说:“台湾第一次选举所谓的街庄议员或者是市议员,那算是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次的选举。它只是开放一半的民选,另外一半还是官派的。一半民选的部分,投票的人数也是被限缩到非常小的比例。”

228 事件 台湾人民全面反抗

1945年蒋介石委任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接收台湾,台湾人民欢欣鼓舞,但国民政府人员抵台后看到充满日本风的台湾,感到排斥,原本满心期待祖国的台湾人,看到国民政府军纪散乱、贪污腐败,则大感失望。国民政府歧视台湾人的态度不亚于日本政府。一年半之后,1947年,爆发了台湾人民全面反抗的228事件。

228事件爆发后,陈仪一面假意同意台湾人士组成的“处理委员会”所提出的政治改革诉求,另一方面却同时请求蒋介石从大陆调派军队增援,在全台展开武力镇压。台湾行政院估计死亡人数为18,000人至28,000人左右。

228事件死伤惨烈,当时担任嘉义市参议员,同时也是画家的陈澄波和多位嘉义地方仕绅,被推派为谈判代表,希望化解冲突,竟然遭国民政府军队罗织罪名,在嘉义火车站前当众枪决。

228事件受难家属蒲浩志说:“陈澄波遇难的时候曝晒了一天,早上就被枪毙了,曝晒了一天,不准让人家收尸,到傍晚的时候才准收尸,阿嬷要叔叔,她不敢让年轻人去,她叫叔叔辈去医院借担架去扛回来,医院不敢借,医院不敢借。那时氛围就是这样,就把门扇拿下来去扛回来。当时真的是、真的是很可怕!”

蒲浩志的父亲蒲添生是陈澄波的女婿,陈澄波被枪决的前一年才介绍了蒲添生

为蒋介石制作铜像,万万没想到隔年爆发228事件。陈澄波被处决前匆忙给女婿写了一封信,说“因能通国语之故,所得今次杀身之祸,解决民族之自由,绝对问心无愧。” 受难者问心无愧,但是肃杀和恐怖的政治气氛,接下来的数十年,将持续笼罩在这个岛上。

蒲浩志:“我们听过很多嘛,读书会啦,或是这个人到你们家吃了一顿饭,或是睡了一觉,那你就完蛋了! 或是你是受过这个老师教的,那你也完蛋了!”

历史研究学者黄惠君说: “228事件只是因为查缉私烟吗? 所以台湾菁英就整个被屠杀吗? 这是不是太荒谬了? 其实背后的关键是当时台湾人要求立即实施县市长民选,要求要任用本省人士,甚至你必须改革,而不能再用类似日本殖民时代的行政长官公署制度,所以背后有这样的一个对民主的努力。”

本省外省菁英结合 反抗一党专制

在国民党威权的高压年代,胡适和雷震等自由派人士为宣扬自由民主和反共理念,而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几乎是1950年代唯一能听到的异议声音。

吴乃德说: “雷震的自由中国运动刚好是当时的台湾跟中国两个地区的现代化经验的结合,我们知道在中国,1949年之前的中国也是一个非常多的思潮,非常多的政治势力在那边搅动的一个时代。所以当时你可以看到很多很优秀的知识分子,胡适、傅斯年,很多自由派分子都跟国民党在一起。”

跟随蒋介石来台的雷震后来因为经常刊文批评蒋介石一党独大,还试图结合台湾本土政治人物,组反对党,触怒蒋介石。1960年雷震被以“包庇匪谍”罪名逮捕。

雷震的组党运动很快被扑灭,但是党外人士借着参选蓄积能量。

台湾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廖达琪说: “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如果要跟中国大陆做比较,中国大陆毕竞还是一个共产党一党专制。台湾一开始就没办法一党专制,它是一党威权。1950年台湾开始建设时就已经开始地方选举,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机制,地方选举在1950年就有县市议员跟县市长的选举。国民党虽然是独大,但它也没办法来禁止自由参选,而且自由参选还会当选的。”

反对势力茁壮的同时,国际情势出现变化,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是重大的政治分水岭。

廖达琪说:“退出联合国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国际舞台上的重大挫败,也显示这是一个蒋介石过去树立的汉贼不两立,我们是正统,中国大陆完全是叛乱集团这个概念在国际上已经不被接受了。蒋介石这个从大陆撤退来台的领导者,跟他的儿子蒋经国,我想那个感受是特别敏锐强烈,而且也感到某种的不安。”

紧接着中美建交,蒋介石过世,台美断交,大陆结束了十年文革,踏出改革开放的步伐,全球第三波民主浪潮出现,台湾内部党外势力茁壮,蒋经国的处境内忧外患。

美丽岛事件和国际压力 使蒋经国妥协

1979年以美丽岛杂志社成员为核心的党外运动人士在高雄游行演讲,要求解除党禁和戒严,引爆警民冲突,警方大举逮捕党外人士,并进行军事审判。

吴乃德说:“美丽岛事件抓了那么多人以后人更多,如果你是蒋经国,面对这个情况,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抓,如果抓不成就很可能被推翻。其实蒋经国是非常快的让步,他之所以那么快的妥协,做民主妥协,他不是有很强烈意识型态的人,既然没有意识型态,就是比较有弹性,比较实际的政治人物。”

美丽岛事件之后的几年是国民党政权最脆弱的时候,内外压力逼使禁锢的枷锁一一解开。

李登辉面对党内巨大的压力进行了民主化的工程,承接了民间改革的诉求化为具体的体制改革。

自由时报总编辑邹景雯说:“李登辉先生他在当年接掌国民党主席乃至于中华民国总统之后的直到今天,他的历史定位就是他在台湾开启了民主制度的开展,从最早的怎么样去结束动员戡乱时期,能够一切回归到宪政。”

当时民主改革最大的障碍,就是“动员戡乱”体制,李登辉在统独争议以及两岸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制订了有条件、有阶段、但没有时间表的“国家统一纲领”,以落实“不争论统独,全力进行民主改革”的策略。1991年通过国统纲领后紧接着宣布终止“动员戡乱”体制,开始推动国会全面改选。

邹景雯说:“(李登辉)他是先撑起了两岸之间的一个安全的架构,他用所谓的国统会、 国统纲领,让两岸之间国共之间的那种矛盾性得到缓解,也同时安抚了国民党内部保守势心的一个信任跟放心,让他们各安其位。”

这是一个在冲突与妥协中坚持前进的故事,华人社会的第一株民主幼苗就这样在台湾扎根,牵动着世界的目光。

撰稿人 陈美华 责编 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