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奥斯卡“小金人”,国产电影差哪儿呢?

无缘奥斯卡“小金人”,国产电影差哪儿呢?

再过几天就是全球瞩目的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了。中国影迷曾一度寄望于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但入围名单公布,大家再次失望。201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已突破600亿元,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距离上一次中国电影入围奥斯卡已经17年了,怎么中国电影冲奥就这么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近几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或许能得到点启示。

以中国每年都会参加角逐的最佳外语片为例,2018年夺得该奖的智利电影《普通女人》,讲述变性人玛丽娜用法律武器,捍卫尊严和权利的故事。影片中导演并没有泛滥对变性人的同情,而是用平等的视角,引发了观者对人性,对社会问题的思索。

201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伊朗电影《推销员》,该片以伊朗现代社会中的阶级问题为重点,人物感情细腻,虽然是伤害自尊和复仇的故事,观众却能在故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宽容。

有评论认为,好莱坞的魅力就在于精美的视觉叙事中,蕴含的是最基本的人文伦理,倡导人性。奥斯卡所寻找的,大多一种穿越语言和国界的温情。

再来看去年中国选送的有票房奇迹之称的《战狼2》。事件原型是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在影片中,所有人都变成傻傻等待中国英雄拯救的弱者。简单的故事情节,满屏的英雄主义,和强行加入的爱国主义色彩,看得人尴尬至极。如此内容空洞的影片,矮化他人,抬高自己的英雄形象,怎么能在世界舞台取得共鸣呢!最近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被影迷调侃说完全是《太空版战狼》。通过一部电影向世界输出中国价值观,我们实在自豪不起来。

难道中国的导演就真的拍不出好电影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曾几何时,“禁片”这个词成为中国好电影的别名。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第五代导演扛起中国电影的大旗,大有横空出世的架势,最初的影视作品确实让大家欣喜雀跃了一番,但很快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紧跟步伐,以至于那一时期,令国人兴奋的国产电影都成了禁片。像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斩获,戛纳金棕榈奖、金球奖的同时,却因由于电影涉及到文革当时被禁;

多年以后,张艺谋则用新作《一秒钟》再次尝试触碰文革敏感题材,原本已入围柏林影展,但在放映前夕却突然称因“技术原因”宣布退出,让人大跌眼镜。

由于中国的审查制度,电影一不能拷问人性,二不能批判制度。中国国内本不缺有能力有激情有想法的导演,可是缺少自由。而文艺这东西,一管就死了。

中国电影的审查标准在哪儿?又是由谁来决定的呢?

2001年国务院颁发了《电影管理条例》,条例严格规定电影内容,包括十条禁播内容,和九条“应删减”内容条款,制定了类似不能“宣扬消极、颓废的人生观”这种难以界定的标准。审查委员加上复审委员会一共三四十人,也就是说中国的观众能看什么样的电影,都由这三四十个人说了算。

更可怕的是,电影人对这种审查制度习以为常,主动放弃立场和创造力,为了不被封杀,而自觉进行自我审查。

不过,中国国产烂片数量巨大,全都怪电影审查吗?为什么我们看到,每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或者戛纳、威尼斯、柏林等奖项,很多获奖作品,也是来自于同样受审查制约的国家和地区呢?

近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太快,热钱大量涌入。在资本、厚利的驱使下,市场泛起大片泡沫,出现“钱越来越多,片子越拍越烂”的现象。多数电影投资人,只想着赚钱。流量明星、大IP、炒作绯闻...通过捷径吸引眼球。美国大片的制作周期为1年至2年,而郭敬明的《爵迹》几个月就做完了。电影人把心思用于揣摩上意,或者是买水军,上热搜。

说到水军,去年导演郭靖宇公开痛批收视率造假如同“黑道收保护费”,有人说这个产业链,每年可海捞近百亿元人民币。

中国当局希望以一种大国复兴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但是,“大国复兴”的一个重要特征,应该是文化艺术的复兴。奥斯卡这个周末又要颁奖了。得没得奥斯卡倒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没能多拍几部记录这个时代深刻变革的现实主义力作,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