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穿汉服来,我绝对不会这样说;但你穿和服,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你是中国人!”
8月中旬,江苏苏州街头一名警察对身穿日式浴衣的女子高声咆哮的视频迅速传遍中文社媒。与此同时,由于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整个8月份的中国社媒上都洋溢着浓厚的反美情绪。随着民族主义话题在中国舆论场的不断凸显,外界对中国民族主义走向的担忧显而易见。
民族主义本质上解决的是我是谁的问题,一般是指一个民族追求自身独立、自由和发展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可以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但也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被导向狭隘、专断,变得危险。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政治部主任高敬文( Jean-Pierre Cabestan ): " 在我看来,今天的中国,向更加民主、开放和包容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敞开的窗口正在收窄,现在占主导的是更加具有攻击性的民族主义,是它们占据着媒体。 "
在习近平执政的这十年中,中国民族主义似乎越来越展现出其狭隘、极端的一面。习近平在2012年底中共十八大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初就提出了所谓“中国梦”。中共十九大之后,习近平又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说,借此强调所谓西方衰退、中国崛起的局面。到2021年初,习近平又把“变局”的提法具体化为“东升西降”。
与这种饱含零和思想的民族主义表述相一致,中国政府常常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战狼外交”,也因此时常被其他国家诟病。
澳门大学荣休教授郝志东: " 是 中国发展了以后想当世界领袖,而且你自己说的,所谓太平洋之大,可以容下中美两国。什么意思呢?就是 你 要一起统治太平洋嘛,对不对?而且你要给世界提供发展的中国道路。 你什么意思,你本来是你在侵略呀,你怎么能说别人在侵略你呢。 "
不仅如此,在中国一系列激进的民族主义表现中,反美已成为其最重要的主题。从新疆问题,到新冠疫情,再到台海问题,华春莹、赵立坚等外交部发言人常常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把美国的对华政策作为首要的抨击对象。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政治部主任高敬文( Jean-Pierre Cabestan ): " 中国因为其经济实力的增长,军事力量的上升,及其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扩张,他们感觉自己应该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地位。中国实际是一个修正主义强权,想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 "
极端的民族主义政策也表现在中国政府对待港台和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上。
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吴叡人: " 我在看习近平处理香港或台湾的方式,我心里面 想的是乾隆,或者是左宗棠平定新疆,就是平定边疆的意思。 他对台湾完全是非常冷酷的、现实主义的权力考量 。 "
回族穆斯林马聚: " 上一个十年,胡锦涛时期是所谓的 ' 大中华主义 ' 思想比较昌盛的时期。 那么 到了习近平时代, 他把它收窄到了以汉文化为主的民族主义 , 事实上是一种汉文化强行的大沙文主义的一种推行 。 "
习近平统治下不断强化的民族主义政策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民族主义属性脱不开关系。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滥觞于晚清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有上百年的时间持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百年屈辱、救亡图存等关键词由此写入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基因。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对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才积蓄了力量,成为中国的主要政党。
中国民族主义起过积极的作用。靠着民族主义的动员和外界的帮助,中国曾先后战胜了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重新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但中国民族主义也存在诸多悖论。
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吴叡人: " 从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以及蒋介石,一直到毛泽东,所建构 出来 的 这种 中华民族 主义的 意识形态, 这意识形态 里面有非常多的虚构。 "
中国官方习惯以他们叙述的历史来认定“中华民族”,强调这种历史的客观性,并常常以这种历史来论证其对港台、疆藏的政策。但台湾中研院的吴叡人教授认为,对民族的认定同样应重视主观性,即公民的意愿。
吴叡人2003年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了生于中国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政治学名著《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作者主张民族是一种“现代”的想象以及政治与文化建构的产物,它是由社会成员共同认知同属于一个团体而形成的共同体。
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吴叡人: " 从这个角度来看,知道习近平在说什么,但(台湾民众)不大可能接受。第一个是历史经验不同,第二个是因为学术、言论各方面的发展,使我们得到了 最新的关于 民族主义的 批判性理解的理论性认识 " 。
1989年“六四”屠杀之后,中共政权面临合法性及意识形态的严重危机,从马列主义转而拥抱民族主义,试图以此凝聚民心,并形成一股反西方的力量。有中国大陆学者指出,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从1990年代开始复兴。
邓小平之后的中共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等都刻意强调要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习近平上台之后,中国官方主导的民族主义又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海外政论杂志《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 " 《战狼》电影里 那 一句话, '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 , 想 在国际上表现出一种霸气,那种心态 那种心情 在邓江胡时代都很少见到的。 "
但这种霸气的民族主义所展现的并非向世界开放的气象,而是一种越来越封闭的倾向,与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
瑞典研究机构瑞典国立中国中心(Swedish National China Centre)7月份发布的一项报告揭示,自2016年以来,从耐克(Nike)到海恩斯莫里斯(H&M),至少有78个国际品牌因为牵涉台湾、香港或新疆、西藏等问题而遭到中国民众的抵制。
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吴叡人: " 习近平政权 所 面临的内外危机,使得他 再一次 把 光复失土这一类的 民族主义 的这种大义民愤的 意识形态抬出来,这 部分 是彻底的马基雅维利现实主义政治,是有着高度计算的。 "
澳门大学的荣休教授郝志东则认为,习近平上任以来推动民族主义上扬,可能也是为了适应中共官场的权力规则," 其实共产党的文化 ,我们又讲党文化 一直就是宁左勿右,右的话就很难很麻烦,因为右要考虑 到 个人利益,左就不用考虑个人利益, 就是 考虑国家利益,革命的利益,为了革命的利益,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
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站在习近平连任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时间关口,无论是中国社会,还是世界,都正承受着日益极端化的民族主义带来的危害或威胁。
中文网络上与民族主义相关的语言暴力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社会政治伦理的底线。7月份,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刺杀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央视有关报道页面的留言一片欢呼,微博、朋友圈类似的帖子更是刷屏。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的战狼外交和日益敌视西方的态度,持续撕裂着中西方之间的关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去年上任之初就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上警告说,民族主义在抬头、压迫在上升,这些都威胁到当今的世界秩序。外界认为布林肯的说法影射了中国、俄罗斯等国家。
表面上,趋于极端化的民族主义最大的受益者或许是习近平为首的中共政权。各种暧昧不清的民族主义诉求暂时遮蔽了对这个政权合法性的质疑。但在这枚硬币的反面是,掌权者徘徊在权力的温柔乡,拖延其改革的动力,对抗民主、自由的呼声,最终可能只是延迟了全面危机的到来。
(记者:王允 视频编辑:郭亚萨 责编:天边、申铧、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