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何清漣:世界產業鏈大分離:“中國”與“非中國”

儘管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表達了中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的願望,聲稱政府將“採取減稅降費等系列措施爲企業紓難解困”,但國際資本早在中國實施疫情管控之時,就開始了分散供應鏈的行動。這行動有一箇中心,就是“去中國化”。等到中國醒過神來放開疫情管制之時,國際供應鏈已經分爲“中國”與“非中國”兩條。
去中國化:美國蘋果謀定而後動
美國蘋果首席執行官(CEO)蒂姆·庫克於2022年12月訪問了日本索尼集團,日經新聞猜測,庫克訪日有可能會讓蘋果的供應鏈發生劇變的“大遷移(Great Journey)。這一猜測並非無因,因爲蘋果早就開始大幅調整組裝工序集中在中國的策略,以驚人的勢頭推進分散化。在越南,包括試產產品在內,多家代工工廠已開始生產耳機、手錶型終端和筆記本電腦。在印度,承擔約8成智能手機“iPhone”代工業務的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在南部的欽奈(Chennai)近郊設立工廠,增加了最新機型“iPhone14”的產量。據美國摩根大通估算,到2025年印度基地將有可能佔到iPhone總產量的25%。這一變化可謂驚人,2021年,中國產量約佔蘋果iPhone產量的95%。
蘋果的遷移路線還包括越南、墨西哥、巴西。爲蘋果生產處理器的臺積電(TSMC)將從2024年開始在美國生產尖端產品。由此可預測,蘋果在北美和南美生產iPhone的可能性浮出水面。
美國廚具製造商匯隆工業有限公司20年前到中國廣東省設廠,在中國變成世界工廠的過程中,該公司已從20年前的一個生產地點發展爲有六家中國工廠,現僱有1000多名中國工人,他們生產許多常見的廚房用品,包括碗、刀和其他烹飪器材。這一產業對市場並不敏感,近兩年也開始在越南和柬埔寨等國建廠,開始“去中國化”。
在華外資“去中國化”的政治考量
中國經濟總額中有20%靠出口,美國仍是中國商品的最大買家。儘管在其他地方複製中國的生產力和效率不容易,但這幾年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及一些與中國有地緣戰略利益衝突的客戶擔心過於依賴中國,供應商不得不考慮客戶越來越強烈的要求,因此,這波“去中國化”的原因,表面上被認爲是疫情和人工費高漲,但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中美對立,比如蘋果公司的考量就是如此。
冷戰結束後,蘋果從2000年代初開始,在中國政府多方面支持下,構建以該國爲中心的供應鏈,並由此實現高增長,現在蘋果考慮分散供應鏈的原因當中,擔心中美關係惡化這點日益凸顯,其中當然有來自美國政府的建議與政策調整,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於2022年8月9日《2022芯片與科學法案》(下稱《芯片法案》)。
該法案禁止獲得補貼的美國及其盟友夥伴的企業10年內在中國和其他關切的國家新建或擴大先進製程芯片廠。這意味着,英特爾、三星、海力士等企業在中國已有投資和後續擴大投資將面臨“二選一”的風險。2021年以來,爲了遊說並獲得這一產業補貼,美歐日韓等方超60家企業成立美國半導體聯盟,涵括幾乎整個美國半導體產業鏈,而中國大陸的半導體企業卻被排除在外。毫無疑問,這項政策將重塑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制造領域的核心地位,並遏制中國芯片產業發展。
從事智能手機拆解調查業務的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東京都千代田區)的CEO柏尾南壯預測稱:“中國製造的零部件最近幾年穩步減少,今後可能會繼續減少”。
一部《芯片法案》,撬動世界產業鏈分離
該法案整體涉及金額約2800億美元,旨在通過鉅額產業補貼和遏制競爭,爲美國半導體的研究、開發、製造和勞動力發展提供高額補貼,通過激勵措施及稅收抵免的方式讓美企迴流本土並吸引他國半導體工廠落戶美國。 、
芯片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中國當然明白《芯片法案》是針對中國而來,是美國與中國開展戰略競爭的重要舉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芯片行業逐漸形成美國主要負責設計和設備,東亞地區主要負責製造和代工的分工佈局。隨着美國本土的芯片製造逐漸外包給東亞,美國半導體制造對海外依賴日益加強。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的數據顯示,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制造能力中的份額已從1990年的37%下降到2020年的12%左右。當前,東亞地區在該領域的份額已佔全球75%。川普執政以來,美國採取措施鼓勵製造業迴流的政策。2021年拜登政府執政,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供應鏈受阻、芯片供應短缺等問題,對本土芯片製造能力不足的焦慮依然嚴重。
《芯片法案》表明,美國通過推動芯片製造“本土化”和“盟友化”,構築鉗制中國的全球芯片產業生態。法案中設置的“護欄”條款,強制規定獲得芯片產業補貼的企業不得在中國或其他“可能不友好的國家”投資或擴建先進製程的半導體工廠,本質是服務於美國對華戰略競爭。
通過這些重大投資,美國也在重塑國家創新生態系統,除了硅谷和硅巷,美國還要在全國範圍內打造新技術創新制造中心。這些中心將充分利用美國的多元化佈局,促進企業、高校、勞工組織和地方社區加強合作,將美國建設爲21世紀全球經濟的領頭羊。
中國政府的疫情管控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疫情遲來大爆發,民怨鬱積;產業鏈已經“去中國化”,此時放開,走的也不會回來了。KPMG FAS合夥人稻垣雅久認爲在中美對立激化的基礎上,“全球性企業正通過將供應鏈劃分爲‘中國’和‘非中國’等來應對”。日本的大金工業正在建立在沒有中國製造的零部件的情況下也能生產空調的體系。
本文談的是與芯片有關的企業,但與芯片無關的企業也很清楚中美交惡的經濟後果,匯隆聯席首席執行官雅各布·羅斯曼說,除非中國和美國停止爲獲得國內政治上的好處升級兩國的緊張關係,否則中國的經濟前景不會改善。更重要的是,美國從川普時代開始,就努力推進美墨製造業產業鏈“近岸外包”,此時已經有點模樣了。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