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江棋生:我对母校如是说
今年10月20日,我在家乡见到母校发出的《常熟市中学校友信息采集》公示:“……值此百年校庆来临前,学校决定完善校友通讯录,以加强母校与校友之间及师生、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图1)母校情怀,学子难免。六天之后的10月26日上午,在晚秋丽日之下,我特意骑车去阜成门边的母校西仓前旧址,沿秀美可人的校园外围转了一大圈,继而漫步在与曾赵园一水之隔的校园东围栏外小径之上。
望着紧环校园缓缓流动的清清河水,望着历经岁月风尘而依旧熟悉的校园格局,望着大操场上奔跳跃动的青春身影,我不由得遥念六十三年前的朗秋时分,我以初一(1)班新生的身份跨入母校时的情景:天生的好奇心,自然的求知欲,使将满12岁的少年郎兴奋莫名,遐想不已。
然而,任谁也想不到的是,从1960年到1968年,我和同学们竟然在母校待了整整8年;头6年是读书,后两年是停课闹革命。故此,我的高中毕业证书是1968年9月颁发的,说我“于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八年在本校高中部学习,现已学习期满,特此证明”。(图2)不过,怀揣高中毕业证书的我,根本无大学可上,而是于1968年10月奔赴“广阔天地”,经历了长达九年半的知青生涯。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11月,母校又重新颁发高中毕业证书,据实写明我于“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六年在本校高中部毕业,特此证明”。(图3)
站立山水之间,依傍母校身边,我不禁长叹曰:荒诞而罪恶的文革,无可宽恕地折腾了我,折腾了母校;折腾了老三届,折腾了全中国。
11月20日,我从成都返回北京家中。11月21日,我点开图1中的二维码,填写相关信息。在须填写的内容中,有两项是需要思考的。一项是“介绍自己”。略为思量后,我提笔如实写道:
一个坚持说真话的人,一个喜欢探索宇宙奥秘的人。
另一项是“想对母校说的话”。作为一名1966届高中毕业生的我,想对母校说些什么呢?对此,我有一些沉思。
经查询相关资料,我得知母校始创于1924年,校名为常熟县立初级中学校,校址是大东门内新城隍庙后宫。1927年4月,男子部率先迁入西仓前新校舍。2001年,母校初、高中分设,初中部留在西仓前原址,改建为“常熟市第一中学”;高中部保留原名——常熟市中学,整体搬迁至新世纪大道新校址。
作为常熟校龄最长的一所完全中学,母校于1994年春开始筹备70周年校庆活动。其中一件重要的事项是:考虑请一位著名科学家题写“学海无涯”四个字,然后以不锈钢雕塑的形式立于校园中,雕塑将于校庆日当天揭幕。当时,校方委托我通过导师庄逢甘先生请钱学森题写。未果后,我建议改请常熟籍科学家王淦昌先生。随之经校方授权,我前往木樨地22号院请王老题写那四个字。王老欣然答应并亲寄题词,已成市中校史上的一段佳话。
母校请王老题写“学海无涯”,旨在激励学子念书时更为勤奋,更为刻苦。这一条无可非议。就如同母校曾有过校训“诚、敬”一样,均是着眼于可取、可尊之品性和品行。然则,即将迎来百年大庆之母校,是否还缺些什么、差些什么呢?我对母校的希冀和热望又该如何表述呢?
长夜青灯之下,一番思忖过后,我把想说的话凝为一句:
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终成母校之魂魄。
我不认为自己是出于对母校“爱之深,痛之切”才写下了这句话。我只是觉得,要写,就该写自己最想说的真心话。百年母校或仍有诸多缺憾,但在我眼里,母校真正缺的和真正差的,应是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倘若这两条能有幸熔为母校之魂魄,则母校之品格会有质的巨大飞跃。
写下那样一句话,当然是有缘由的。从1968年算起,我离校至今已有55年。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中,我这个市中学子至少懂得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对于人之所以为人,对于文明进步、科学昌明和社会福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何其根本、何其紧要。美国著名教育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阿伯拉罕弗雷克纳(Abraham Flexner) 尝言:“人类真正的敌人,并非是无畏且不可靠的思想家,无论他的思想是对还是错。真正的敌人,是那些试图为人类精神套上桎梏让它不敢展翅飞翔的人。”我深以为然。
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中,我这个市中学子还见证了一部分国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像陈寅恪先生那样,可歌可泣地心仪和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外,以我探索宇宙奥秘的切身体悟而言,我对时间反演和空间反演两座物理学大厦的批判性考察,就是首先得益于敢于独立思考和拥抱思想自由,其次才是诚敬、刻苦、坚韧不拔。如果精神不独立,思想不自由,那就只能唯定论和权威马首是瞻,又岂敢质疑和否定前人或权威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颠覆性新论而拓展人类对宇宙认知的疆界?
不必讳言,我对母校袒露之心愿,也是想说给所有人听的。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终成母校之魂魄,就是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终成莘莘学子之魂魄,就是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终成所有国人之魂魄。
或问:何出此愿耶?
答曰:人之作为人,其全部尊严就在于自由之思想。
2023年11月28-29日 于
北京家中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