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清末洋务运动和维新派主将陈宝箴(史东)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个省区的第一把手实际上也可以有很大的作为。其中最有名的是清朝末年的湖南省的第一把手陈宝箴。陈宝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那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陈宝箴的来龙去脉。

0:00 / 0:00

陈宝箴是江西义宁人,他是举人出生。1830年出生之后,在文人世家长大。后来考中了举人,在浙江、湖北和直隶、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任省级督察官员。

在洋务运动期间,他积极追随曾国藩等人,提倡新的学风、学术。1895年,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正在商定的时候,陈宝箴被清朝朝廷调到了湖南省做巡抚,成了湖南省的第一把手。陈宝箴走马上任之后,深深感到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机之中、非变法才行。他于是大胆地向他的顶头上司---湖广总督张之洞建议改革方略。

湖南是一个地势偏僻的内陆省份,但是在近代历史上出了不少开明的人物。倡导洋务的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最早系统地提出改良中国政治体制的郭松涛,都来自湖南。但是,另一方面湖南的守旧势力也最为深根蒂固。

陈宝箴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处理湖南的省级高官。他一口气罢免了二十多位昏庸守旧的官僚,把年轻有为、雄心勃勃的人放在省的各级部门里面。陈宝箴这样一带头,湖南省的其他有维新思想的省级大员纷纷仿效。

督察使黄遵宪、以及学政江标等人,都公开声称自己为变法维新的改革派。偏僻的湖南一下子激动了起来,成了全中国最激进的改革特区。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为父亲推波助澜,和东南沿海和北京的知识界和政界名人大拉关系,鼓励他们到湖南去搞一番作为。

陈宝箴还在湖南建立了时务学堂,全面教授西学。并打破常规,于1897年聘请了年仅24岁而又才华横溢的梁启超,做时务学堂的教务长。这样一来,梁启超、
叶觉曼、谭文举、谭嗣同等一大批进步人士纷纷来到湖南,搞改革设点。

陈宝箴、梁启超等人发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着重考虑到了政治改革的艰巨和复杂性,曾首先在一些小地方做试验,然后再向全国推广。他们认为中国应该仿效日本的榜样,先在湖南搞好新政建设,以成功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梁启超在陈宝箴的鼓励下,成立了一个叫做“南学会”的组织。这个团体在陈宝箴的保护下,实际上成了地方议会的民主机构。南学会干预和决定地方事务,参与政治。

在1897年冬季,清朝政府面对德国强行占领胶州的时候而束手无策。梁启超勇敢地向陈宝箴建议,通电全国、宣布湖南独立、搞湖南自治运动。陈宝箴考虑到不能一时鲁莽而没有同意。

但是半年之后,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推行风风火火的百日维新,全国各地的各个省都大力抵制,只有湖南的巡抚陈宝箴积极响应。为此,慈嬉太后对他恨之入骨。变法失败之后,陈宝箴被慈嬉革职,永远不得再做官。不久,他就莫名其妙地死在异乡。

陈宝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先驱人物,而他所做的并不是从上至下的一个改革。而是从基层做起、从一个省做起。那么,对中国现在的政治改革,实在是有一番启发意义。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