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成为北极开发的主要大国之一(图)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近公布一项研究报告说,资源丰富的北极地区可能成为中国实施其全球战略利益的另一个重要区域。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0:00 / 0:00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表的名为“中国动身成为主要的北极地区的角逐者”的报告说,中国已开始关注北极冰层融化的战略意义,并可能在对该地区的开发利用方面寻求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报告说,北极地区夏季期间可通航的前景,已促使北京为极地研究拨出更多资金,中国的学术界人士也在敦促政府制定积极的北极战略。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还说,鉴于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如果航线在每年夏季的几个月里能够缩短,那对中国来说将具有重大商业意义。如果穿过白令海峡的北极航线得以开通,从上海到汉堡的航程,若取道北线穿过无冰的北极地区,将比途径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缩短6400公里,还可以省却为防范海盗出没而支付的高昂保险费用。

报告说,中国的潜在战略利益之一可能在于开发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报告作者琳达-雅各布森表示,虽然中国有着强大的北极研究计划,但北京方面还没有研究无冰北极的经济和安全意义,因为北京担心采取积极姿态会引起其它国家的警觉。但中国的一些学者已开始从政治视角审视北极地区,他们认识到中国在该地区面临的威胁和机遇。美国西东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中国国际关系问题专家杨力宇认为,中国对北极地区感兴趣,是它要做世界大国的另一个表现:“北极冰冻下面有很多资源、石油,这些当然都是经济的考量。不过要开发北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花太多太多资源、人力和物力。但是现在的中国又一定要做大国。现在中国崛起,它就会对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重要事情都要插手。因为现在中国有资源、有钱、有人力、有物力。他现在有这个能力,所以从它的战略眼光来看、经济眼光来看、政治眼光来看,它介入北极事务是势在必行。”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亚洲安全问题专家德雷伊尔教授,就中国对北极地区的关注分析说:“我认为中国把北极看作是加强自己能源、资源基础的国际的通道。而且中国也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北极。一旦俄罗斯或日本与它敌对,在北极占有立足点,就意味着中国不会受到包围。中国的舰艇也会有权通过北极圈航行。另外,中国也想分享北极可能存在的任何自然矿产资源。”

由于全球气温逐渐变暖,近年来的夏季,北极海域渐渐可以通行大型船只了。此外,世界上未开发的天然气和石油分别有30% 和13% 埋藏在北极圈范围内,另外北极还有丰富的镍和金等矿产资源。这些潜在好处使中国提高了对北极地区的关注,中国的海上运输如果成功开发出北极航线,效益将得到显著提高。而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北极地区的开发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报告作者雅各布森最近向英国的《金融时报》表示,中国尤其警惕俄罗斯的态度,以及俄罗斯是否会收取高昂的北极通行费,从而抵消部分甚至大部分潜在的效率增益。地理和政治因素使得北极地区的战略形势较南极地区要“复杂得多”。 尽管中国官方采取了低调姿态,雅各布森相信,北京还是有它自己的北极议程,包括修订相关的国际法以适应新的形势,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并希望在区域性的政府间机构北极理事会获得永久观察员身份。 为了开拓北极航线和开发资源,中国正积极准备开始建造最新型的破冰船等。杨力宇教授表示,北极周围的国家肯定对中国的介入不会坐视不管:“我想北极周边的国家挪威、加拿大这些大概都并不欢迎中国去介入,因为他们不会喜欢一个野心勃勃的另外一个国家来介入他们认为应该是他们利益范围的事情。但是我想迟早还是挡不住的啦。”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还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动力破冰船。1999年起,中国曾3次派破冰船前往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并计划于2010年夏季再次进行考查。2004年,中国在北极建立了观测站。2009年,中国斥资20亿元建造最新型的国产破冰船,预计将在2013年前完成下水。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