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版的《中国青年报》星期一刊登的有关网络反腐的报道说,虽然一般来说,举报腐败帖子的命运大都是失踪或淹没在信息海洋里,然而,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王培荣并不气馁。他反复重发,他的举报帖子就像野草一茬茬出现。他已经记不清开过多少个博客,这处被封杀,他就转战另一处。中青报记者透露,他通过搜索引擎发现,这些帖子并不像一些举报信那样石沉大海,它们多少还能在网上掀起一些波浪。报道援引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的话说,这些年来不断积极从事网上反腐活动的王培荣靠的不仅是不屈不挠的意志,他还善用各种制度和非制度资源。姜教授认为,王培荣在维权过程中不仅使用复议、诉讼等制度化途径;而且还通过媒体、网络曝光、向党政领导反映、向专家学者求助等非制度化途径举报,造成对侵权者的强大社会舆论压力。王培荣采用网上实名举报的方式,即使不可能字字准确,至少也值得重视。旅美中国学者方觉先生认为,中国民众在网上举报官员腐败,但如果官方对这类举报不予理会,还是起不到反腐的作用:
“我觉得平民在网上举报腐败可以体现民意,但是实际效果很小。表达民意的一条途径是要到网上举报一些腐败线索,甚至提出一些具体的腐败人物,这是民意表达,但并不是对腐败或者是制止腐败的一个有效途径。现在的问题是腐败线索非常多,但是各级机关通常并不热心受理居民的举报线索。各级机关更重视的是上级党委和上级政府对某个负责人的态度,或者是对某个部门腐败案件的态度,而事实上很多上级党委和政府并不热心于反腐败。表达民意并不能够解决腐败问题。解决腐败问题的权力还是在党政系统领导人的手里面。”
姜明安教授认为,网络民意弥补了传统媒体监督的缺位,是另一种舆论监督。反腐必须利用网络渠道,有时正规通道被卡住,网络就成了重要的辅助渠道。报道表示,中国政府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中国领导人带头上网与网民沟通体现了中共中央对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给中国网民“打了气”、“撑了腰”。报道又援引“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管委会主任项宁一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论文《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中的话说,在互联网时代,“只处理、不报道”或“先处理、后报道”,或者试图封锁消息的作法,既不符合共产党和政府的要求,也难以做到。旅美中国学者方觉先生表示,中国腐败官员往往相互包庇,因此许多腐败官员都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
“事实上,很多上级党委和政府并不热心于反腐败。官官相护、部门保护是一种普遍现象。地方保护主义也是一种保护腐败的普遍现象。如果说一个地方大量出现腐败案件,很多腐败情况在媒体上曝光,甚至在法庭上审理,将会严重损坏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人的仕途,所谓政治前景。各地党政主要领导人并不很热心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发动反腐败的活动,也不热心处理平民大量举报腐败的线索。所以,问题不在于说是不是有平民在网上呼吁反腐,或者在网上举报腐败线索,问题在于党政领导机关对反腐败并不热心,对现成的腐败线索并不去追查。”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中国网民人数已达2.1亿。中国检察机关公布的信息显示,在一些地区立案侦查的官员职务犯罪案件中,来自群众举报的线索高达80%。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