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名衝擊立法會示威者到臺灣尋求庇護
2019.07.18 06:40 ET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臺灣律師告訴本臺,在7月1日香港示威者衝擊立法會後,陸陸續續有示威者到了臺灣,希望尋求庇護。本臺向有關渠道查證後,證實約有十多名香港示威者已經抵臺接受非政府團體安置。
這名臺灣律師表示,這批衝擊香港立法會的示威者,申請延長居留臺灣會有技術上的困難,因爲這批人士仍未被香港警方拘捕或檢控,他們亦無法向臺灣方面證明,他們衝擊過立法會,因爲當時各人都是戴上了口罩。
在臺香港學生及畢業生逃犯條例關注組成員張俊豪18日接受本臺訪問時表示,香港政府打壓示威者的行動越來越升級,這些參加示威的學生的確感受到政治壓迫的壓力,再加上看到過去的案例,如果被判“暴動罪”,至少面臨五年以上的刑期。
張俊豪:“已經被認出來,被捕或是還沒被捕,他們都會擔心。假如被認出來,他們要付出的政治代價,或是被打壓狀況很嚴重。”
目前在臺灣藝術大學就讀大一的張俊豪,在2014年11月時也參與佔中旺角示威,當天清場至少有80人被捕,張俊豪就是其中一位。張俊豪以一個組織者身分被起訴妨礙公務,所幸最後沒入罪。
張俊豪說,當時被捕時警察至少不會做得太過分,五年後警察真的把示威者當敵人,不管有沒有犯法,就是用不對稱的方式對待。對現在上街遊行的示威者來說,大家都是成年人,假如來臺灣的話應該已經想得很清楚,先逃離香港,如果香港政府還未停止或是更變本加厲的話,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香港人會去不同的國家。
張俊豪:“來臺灣雖然不知道何時回去,起碼在緊急情況下伸出援手,我會建議最好讓過來尋求庇護的示威者可以短期內停留,跟政府洽商尋求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法。”
來自香港的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梁文韜週五(18日)接受本臺訪問時表示,從七月一號之後陸續有些在遊行示威走在比較前面的香港人,擔心回去會被提告,所以,先過來臺灣待一、兩個月再看情況。
梁文韜:“他們幾批人,他們有不同的來源,不同的派別都有人過來。(記者:他們是在第一線示威抗議的人嗎?)應該是走在比較前面,怕被秋後算帳。他們參與七月份的遊行集會。先來臺灣‘旅遊’一個月,等等、看看。他們先來臺灣旅遊冷靜一下。”
梁文韜進一步指出,臺灣政府處理香港示威者來臺尋求居留很消極,只能以“旅遊”的名義入境臺灣,再依照“個案”處理。他舉香港銅鑼灣書店前店長林榮基爲例,只批准短期居留延長期限一個月或是三個月不等,沒有一套具體審查的機制。
梁文韜:“簡單說,他希望你只是當過渡地方,你最好能離開。反正沒有審覈的機制讓你長期居留下來。一直以“個案”方式,你沒辦法工作,什麼都不能做,你無法生活。個案不是重點,他們留不下來。”
梁文韜說,他能理解臺灣政府擔心《難民法》一通過,中國放一堆人湧進臺灣的憂慮。但是,至少現階段可以優先處理《香港澳門條例》,讓港澳的年輕人因爲政治的緣故有機會能留在臺灣。
香港立法局議員涂謹申受訪時解讀,有些示威者因爲擔心自身的狀況選擇暫時離開香港一段時間,但是,不至於引發所謂的“逃亡潮”幾百、幾千人出走。至於許多遊行示威者儘管戴了口罩,還是擔心難逃“天眼”秋後算帳,涂謹申卻不認爲香港警察現在有多餘精力處理。
涂謹申:“每一星期有兩天大的衝突,我相信你現在要回看七月一號也不容易,太多數據跟影片。七月一號到現在已經有四、五次大遊行、大沖突,那麼多的影帶你怎麼看?還要預備未來星期六、日的大遊行,人手不容易。”
對於傳出至少有十多名香港衝擊立法會示威者抵臺一事,本臺查證相關渠道後獲得證實,目前這些人也在臺灣NGO團體安排下暫時得到安置,至於未來要回香港或是轉往第三國仍未有進一步訊息。
陸委會18號晚間回應表示,依照《香港澳門條例》及相關辦法規定,對於香港居民來臺,不論是停留或居留均有所規範;至於因政治因素致安全及自由受到緊急危害之香港居民,亦得提供必要協助。倘政府有收到相關申請個案,皆會在尊重人權保障與人道關懷原則下,由相關機關參酌相關法規,就個案需求妥適處理。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黃春梅 臺北報道 責編:胡力漢/陳美華/申鏵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