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拜登政府即将在1月20日就任,过去特朗普时代把中国定位成“战略竞争对手”,在军事、外交、科技、贸易等领域对中国采取一连串的制约与围堵策略,拜登政府上台之后是否“萧规曹随”?
即将在拜登政府出任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官”的坎贝尔(Kurt Campbell)14日出席亚洲协会举办的 “美中未来”网络讨论会曾提及,美国现在更需要解决国内问题和厘清美国要扮演的历史角色,“要有一个可行且平衡的美中策略,最重要的可能也是最有挑战性的因素,就是我们自己的成功。”
外界称坎贝尔的职务为拜登新设的“亚洲沙皇”(Asia tsar)职位,将专门负责美国亚洲外交事务,因此也成为两岸学者解读拜登政府未来对中政策的重要依据。
台湾两岸政策协会理事长谭耀南接受本台访问时引用坎贝尔的其中一段谈话提到,“给予中国和国际社会合作的选项,这是可能的,而且是以一种各方都受益的方式……美国将会继续在亚洲发挥支配性的、强劲的、积极参与的角色。 ”

谭耀南:美国将持续在亚太威慑中国 采多边联合盟友制中
谭耀南解读,拜登政府和前任思路和思维是不一样的。坎贝尔的核心论述认为,美国应该在亚太跟中国保持军事和其他权力的平衡,用不对称的能力持续威慑中国,这部分差别不大。
谭耀南:“接下来就不一样,美国要在印太地区建立有效合法的秩序,并且让中国相信北京在这秩序里面,对他和周边国家都有好处。如果中国不进来,而威胁这新秩序的话,美国就要联合其他国家设计对中国的惩罚措施。”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日前接受中媒新京报访问指出,“拜登承认中国是一个挑战,但并没有轻易把中国定性为一个威胁或者敌人。这就意味着中美关系重回稳定存在一些空间。但这个机会窗口不会很大,开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李大中:美中非敏感议题有合作空间 对中国竞争对手管控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告诉本台,拜登政府会正视中国大陆对美国领导地位,所造成的挑战跟威胁是毫无疑问的。不过,从拜登任用的国务院以及国安人员相关布局,大都是在过去奥巴马时期服务过政府。拜登在还是要维持美国的二战结束后的影响力跟领导地位,但在手段的调适上、工具的运用、还有比重上会跟特朗普有所不同。
李大中:“拜登是反对用 ‘新冷战’的字眼,他很重视中国大陆崛起对美国的挑战,但他不会像特朗普尤其到后期弄得剑拔弩张。拜登在过去发表的文章提到,美中在一些议题要保持合作跟协调,比较不政治敏感就像气候变迁、全球新冠疫情防疫、反核子扩散的议题,美中还是有协调的空间。”

李大中认为,未来美国外交行使的将是多边主义,美国要返回国际重要的机制。也就是假设美国认为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作法不会是单打独斗,而是是要得到多数、强化盟友,包括亚太地区、欧洲、北约组织,强化盟友而不是像特朗普在敲打盟友,还要强化美国的伙伴关系。
李大中提出,即便不是美国名义上的条约盟国,美国会更重视伙伴关系;再者区域的多边机制,美国也要加深影响力,这才能达到拜登想得到维系领导地位。
李大中说,拜登政府如何定义美中关系可能还是会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但是在竞争下要控管、不能失控,美中关系不完全“零和”。拜登用的重要人士还是非常强调包括民主人权议题、贸易逆差美国会重视,不代表美中之间没有合作的可能性或是全盘针锋相对。
拜登任期与中国“十四五”重叠 谭耀南:美政策短期调整不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在新京报访问指出,拜登的四年任期基本和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时间重叠,其间美中关系如何发展,得看美方能不能逐渐接受中国崛起这样一个事实,并且与中国和谐相处、互利共赢。如果处理不好,美中之间的不确定性就会加强,甚至不排除战争的可能。
谭耀南分析,拜登外交团队在党内、以及国内有不少牵制,在国际上也有很多的限制,包括盟国和欧洲、亚洲、印太国家的关系。这些牵制、制约究竟让完全不同的外交政策思维,在实践上和特朗普最后几年有多大差别,非常可能在短期之内、以一年为期的话,产生巨大差别的机率不高。“慢慢再两三年之后,如果他的政策思维可以有效实践的话,就会产生改弦易辙的效果;问题是他能不能在一两年内有效实践,其实跟拜登作为美国总统,在国际跟国内政治资本多大有关。”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黄春梅 台北报道 责编 许书婷 胡力汉 网编 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