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謁中山陵數度提"民國" 大陸民衆熱議

2023.03.28 11:34 ET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馬英九謁中山陵數度提"民國"  大陸民衆熱議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在南京參訪中山陵,進入墓室,憑弔孫中山棺槨。
廖元豪老師提供

本週二,臺灣的前總統馬英九赴南京中山陵拜謁。馬英九強調,孫中山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至今已112年,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

 

 

馬英九28日上午拜謁南京中山陵、敬獻花圈,並進入墓室,憑弔孫中山棺槨。現場有花籃署名“中國國民黨前主席”。

馬英九在中山陵宣讀“國父遺囑”,隨團的政治大學副教授廖元豪則以司儀身份宣讀“祭文”。他們的公開談話都提及國父創建民國,並說,孫中山創建民國至今已112年。祭文沒有提到“民國”和“西元”紀年,採用“癸卯年3月28日”,這與過去國民黨主席連戰、洪秀柱等人在祭文使用“民國紀元”不同。

馬英九辦公室未向媒體提供司儀宣讀的祭文。中國官媒新華社的報導引用祭文內容顯示,內有“九二共識”:“兩岸人民,同屬中華,炎黃子孫,振興民族”、“九二共識,和平基礎。蒼生爲念,百姓謀福,共同發展。”

馬英九在孫中山紀念館另發表“民國112年3月28日馬英九前總統率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與同學敬謁南京中山陵致詞”。馬英九稍後接受訪問時,重複唸了一次這篇致詞並接受提問。

 

 

馬英九在中山陵題字 日期以“百十二”取代“民國”

馬英九的致詞提到,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終結中國四千多年的君主專政,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至今已112年。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當年國父念茲在茲的多項建國主張,如今都已陸續分別在臺灣與大陸實現。

馬英九在中山陵題字“和平奮鬥、振興中華”,日期以“百十二”取代“民國”,名字落款未加註任何官銜。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題字,沒有頭銜,以“百十二”取代“民國”。(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題字,沒有頭銜,以“百十二”取代“民國”。(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題字,沒有頭銜,以“百十二”取代“民國”。(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題字,沒有頭銜,以“百十二”取代“民國”。(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馬英九表示,他對大陸的接待“非常滿意”、“超乎預期”。“看到大陸朋友非常熱情,大陸民衆也對我們非常歡迎,這是一個好現象,我們回去之後會把他們的好意轉達給臺灣人民。” 中國官媒新華社也以馬的這番話作爲報導標題。

 

 

馬英九哽咽建議 甲午戰爭展板應加註“割讓臺灣”

馬英九還說,從小國父就是他的偶像,孫中山對“中國”的貢獻可說“無人能及”、“無與倫比”。他對大陸願尊崇孫中山先生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表示欣慰,希望青年人認識兩岸一定要走向和平、奮鬥,才能振興中華。

馬英九參訪孫中山紀念館時,當導覽講到:“1894中日甲午戰爭戰敗”,馬英九建議展板要加一句“割讓了臺灣”。他哽咽地說:“要寫上‘去年今日割臺灣,四百萬人同一苦’,你可以想像,當時臺胞是多麼地痛苦、多麼地遺憾。這個地方要加進去,否則好像覺得無關緊要,很嚴重。”

 

 

民進黨批評馬英九無法堂堂正正提出“中華民國”

民進黨發言人林楚茵批評,馬英九參訪“民國遺址”卻無法堂堂正正地提出“中華民國”實在令人失望,參訪南京中山陵,只在講述過去歷史,講到現在跟未來時就掐頭去尾,提了“民國”、也提了“中華”,但就是不敢正面對決自己國家的名稱;在“南京總統府”時,想自稱“中華民國總統”都要拐彎抺角,藏在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後,欲言又止地打擦邊球。

馬英九見江蘇省委書記:推動避戰跟謀和

馬英九當天傍晚與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會面時說:“我們從血緣來說是親戚,語言來講是同宗,地理來講是鄰居,這是不可抹滅的事實。在我任內,兩岸因爲有共同政治基礎“九二共識”,擁有互信,擱置爭議,共創雙贏,實現三通直航。

馬英九對江蘇省委書記致詞,未提“一中各表”。

馬英九表示,“和習先生在新加坡見面時,強調兩岸能夠心靈契合,跟我過去強調心靈距離幾乎是一致的,希望兩岸交流,要合作,建立互信,避免戰爭風險。交流取代對話,協商取代衝突,希望大陸多認識臺灣人心理狀態,一起來推動避戰跟謀和。”

 

隨馬英九訪中的 “大九學堂”學生和政治大學副教授廖元豪等人28日同赴中山陵。(廖元豪老師提供)
隨馬英九訪中的 “大九學堂”學生和政治大學副教授廖元豪等人28日同赴中山陵。(廖元豪老師提供)

江蘇省委書記贊馬英九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反對臺獨

信長星致詞指出,多年來,馬英九先生不論擔任國民黨主席或臺灣地區領導人期間,堅持“九二共識”和一箇中國原則,反對臺獨,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往,“我們深表讚賞”。兩岸總是一家,血濃於水,共同推進祖國統一、民族復興。

有中國網民批評馬英九隻談“和平”,不談“統一”,任內推動“不統”。

對馬英九提到中山紀念館展板應在甲午戰敗後,新增“割讓了臺灣”一句話,不願具名的南京人L先生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說,馬英九的建言館方絕不會採用。學校教科書從不提“割讓臺灣給日本”這段歷史,老百姓就會認爲臺灣的狀態看來就是習的,中方忌諱馬去追究歷史的真實性。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在南京參訪中山陵獻花。(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在南京參訪中山陵獻花。(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左圖: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在南京參訪中山陵。(廖元豪老師提供);右圖: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在南京參訪中山陵獻花。(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左圖: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在南京參訪中山陵。(廖元豪老師提供);右圖: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在南京參訪中山陵獻花。(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在南京參訪孫中山紀念館,哽咽建議應在:“1894中日甲午戰爭戰敗”之後加一句“割讓了臺灣”。(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在南京參訪孫中山紀念館,哽咽建議應在:“1894中日甲午戰爭戰敗”之後加一句“割讓了臺灣”。(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在南京參訪中山陵後接受採訪。(民衆提供)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在南京參訪中山陵後接受採訪。(民衆提供)

南京市民:教科書從不提“割讓臺灣給日本”這段歷史

微博有人留言,南京當地媒體爲何沒報導馬英九到訪?L先生也透露,南京電視新聞和手機推播都沒看到報導馬英九抵達南京,官方刻意淡化不希望引起民衆注意。他認爲,中共故意塑造兩岸對立,轉移內部矛盾。很多大陸人喜歡馬英九,習要把別人都打成壞的,以彰顯自己纔是最好的。

L先生說:“如果有機會,我是非常想見他的,畢竟想通過對岸的一個先生來看對岸現在的精神面貌。在我們心中他是不錯的領導人,當時他推進個人赴臺旅行政策。”

對新華社報導直呼“馬英九”,馬到訪僅有國臺辦副主任接機,沒有紅毯,國臺辦又要求臺媒以“馬先生”稱呼,不能稱“前總統”等待遇,L先生認爲,不妥協促成不了這次赴大陸的行程。

民衆:對臺灣前領導人 接機規格稍微低了一點

另一名南京市民林成雲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也認爲:“接機規格稍微低了一點。這麼大的事情,開玩笑了,也僅只副臺辦。我知道,他到大陸來非常開心。想盡一切辦法想見他,他帶很多小青年過來,南京治安很好,不用擔心。”

馬英九到訪的南京中山陵、中山紀念館、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拉貝故居等都有交通管制,大批民衆在外守候圍觀歡迎,也有民衆抗議因不滿不能入內被警察帶走。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日在南京所到之處吸引民衆圍觀。(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日在南京所到之處吸引民衆圍觀。(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日在南京所到之處吸引民衆圍觀。(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日在南京所到之處吸引民衆圍觀。(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南京市民:稱呼不重要 只要心往一處想

至於國臺辦要求不能喊馬總統,林成雲表示:“不同的說法唄,有的人要吹毛求疵,前總統就前總統,馬先生就馬先生,怎麼樣稱都無所謂,只要心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先生’是一種尊重。”

 

記者:夏小華    責編:許書婷 陳美華 何平    網編:瑞哲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