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開明的獨裁者?
《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人物傳記2023年3月21日在美出版。傳記作家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教授在威爾遜中心最近舉辦的一場討論會上,談到對蔣介石這一前中華民國大總統的歷史遺產與評價。
當今兩岸局勢敏感,但自20世紀中期以來,臺灣曾長期是亞洲地區最穩定的政治實體之一。然而,這種穩定的政治環境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它是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改革實現的,其中最重要的貢獻者之一就是蔣介石。
曾出版毛澤東傳的歷史學教授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於3月21日發佈新書 《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潘佐夫曾在前蘇聯解體期間通過工作關係接觸到俄共機密文件,其中有大量關於毛澤東,蔣介石,周恩來,張學良等人的信息。潘佐夫教授通過這些資料,以傳記的形式描繪了蔣介石的一生,書中包含大量細節如蔣介石的性格,生活習慣,以及人物關係等等。
本臺在威爾遜中心討論會上對潘佐夫教授提問,請他總結對這位前中華民國前總統的看法。潘佐夫教授認爲,相比於毛澤東和鄧小平,蔣介石是唯一開明的“獨裁者”。
如果將獨裁政權分爲兩種,一種可以稱爲倒退獨裁,另一種是進步獨裁。 潘佐夫教授講述道,“第一種獨裁者上臺可能會爲了自己的利益而領導國家回到過去,我們身邊和歷史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而開明的獨裁者通過威權主義引導國家走向民主。蔣介石最終應該被定爲獨裁者,但是他改變了臺灣。”
獨裁者的"鐵拳"
潘佐夫教授在會上表示,“由於三十、四十年代中國寡頭政治的存在和經濟的落後,中國社會無法簡單地評估發達的民主。因此,社會可能需要一隻鐵拳,需要一個獨裁者,他會使用獨裁主義、甚至暴政。但是這其中是有可能從一黨獨裁走向民主,而留到今天的例子就是臺灣。”
他說,蔣介石在臺灣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這些改革和政策奠定了臺灣未來的政治和經濟基礎,爲臺灣的現代化和民主化鋪平了道路。他的遺產可以看作是臺灣現代化和民主化的關鍵元素。
其中,蔣介石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他爲臺灣中產階級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潘佐夫教授說,蔣介石推行了農村改革,爲農村地區的中產階級創造了條件,同時在城市推動了優先發展,爲城市中產階級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他還通過與美國的合作,開展金融改革,穩定了國家貨幣,併爲中產階級提供了貸款,從而進一步促進了中產階級的發展。
此外,潘佐夫教授認爲,蔣介石還消滅了臺灣的寡頭政治。他通過強有力的領導和政策,打破了臺灣政治體系中的寡頭掌控局面,建立了一個更加公正和開放的政治環境。他的這些改革爲臺灣的未來打下了民主化基礎,爲臺灣的政治和社會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小康"一詞首用人不是鄧小平,而是蔣介石
潘佐夫教授在會議上還表示,蔣介石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臺灣就提到了“小康”,他說,“在1949年後,蔣失去大陸,他放棄了東方專制主義,並談到了小康。蔣通過推動新形農民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級,滿足了人民的部分社會需求,並通過美國的幫助開始了金融改革,穩定了臺灣的國家貨幣,開放銀行提供貸款以促進中產階級的發展等等。我認爲他爲未來的民主鋪平了道路,因爲民主是中產階級的政治體系,所以我認爲蔣介石可以稱得上是個開明的獨裁者。”
潘佐夫教授說,總之,蔣介石的統治在歷史上曾引起過爭議,但他所遺留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遺產,對於塑造今天的臺灣社會和文化形態,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雖然這些政策和措施有其侷限性和缺陷,但它們無疑是臺灣成爲一個現代化、民主化國家的重要奠基石。
實習記者:孫哲 責編:梒青 網編:洪偉